【文档说明】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8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6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①利用百度搜索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
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3、理解小说中抒情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分析。2、难点:对“我”离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的理解。三、教材分析《故乡》是苏教版九年级上
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用“感悟、品味、欣赏”的方法来阅读文学作品(小说),教材作如此阐述:文学作品,特别是小学,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
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品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
言特色;学习品味、感悟、欣赏作品的方法;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于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四、教学方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品味欣赏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学生解说鲁迅,老师适时板书:故乡鲁迅教师顺势简介创作背景http://zhidao.baidu.com/qu
estion/329159131.html,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为学习文本做背景知识的铺垫。)2、整体感知文本根据预习,检查完成以下任务。(1)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述故事情
节。(2)明确三个情节中的主要人物。(设计意图:扫清语言障碍,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初步了解作者的意图。)3、精读教材(1)问题一: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书上用不同线
条画出。教师出示投影,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2)问题二:能用文中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格吗?明确:麻木、恣睢。(3)问题三: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4)问题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环境和人物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环境的比较阅读和根源归纳,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4、解决两个难点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
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第三个学习目标,也是重点,分析这段议论对认识小说的主题有很大作用。但要明确:记叙文的议论不像议论文的议论,它只是对记叙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
绘20年前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上人物的话,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设计意图:这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展开想像,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5、归纳总结6、布置
作业(1)观看视频《辛亥革命,农村社会》,思考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引起农村大的变化?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2ODI4NzMy.html(2)背诵最后三段。六、教学反思教材里的一篇篇课文,
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解读,我们都会发现不少的矛盾存在着,如果巧妙地借助这些矛盾,从而进行正确的解读,不但可以激活教学,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故乡》一文中存在着多重矛盾:“我”从“相隔二千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
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等等。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文本阅读的张力和魅力。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提示出文本的矛盾,然后加以引导、分析、阐释,去理解文本、作者和编者意旨。在这样的阅读中,常常会打开学生的心扉,活跃他们的思维,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智慧也能充分地
展现出来。教师个人介绍姓名:张锋电话:13626225235电子邮件:zhangfeng810822@163.com学校: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楼王中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楼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