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1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6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词义,品味词的艺术美,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做着内心真情实感;结合相关词作进行比较阅读,拓宽积累知识面。3.情感价值观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意蕴,通过反复朗读,积累名句。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设想]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光盘、录音机和flash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使得已经达到感
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3.讨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来娘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
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之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她本身所具有的美好含义使它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宠儿。人们用华丽的、优美的词语去形容它、描绘它,也通过月亮去寄托情思。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有月的名篇,大家回忆一下是那一篇?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要求学生集体背诵并请个别学生谈谈从这一篇名篇中能看出苏轼具有怎样的性格与思想气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在苏轼的作品当
中首屈一指的事我们今天要看到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在我们既要一起来欣赏这首著名的、脍炙人口的中秋词,大家可以默默的跟着录音带小声地读。二、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三、分析正课1.通过预习,
我们知道这首词一共有三个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回答分别是哪三个部分。2.介绍词牌,并要求学生从小序当中汲取有用的讯息。3.分析词正文部分①教师涉及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问题一: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
何在?问题二: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②显示板书上阕——饮酒问月——宫阙(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追求美好生活感情(突发奇想而问天)欲——恐地方∣下阕
——难眠怀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哲理—→美好祝愿↓(善处人生)理智4.名句赏析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名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小结: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四、拓展探究从本词的主题进行探究和从本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五、总结归纳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特点。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
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的赞叹一声“旷哉,苏轼!”六、布置作业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写一段赏析文字;2.写
出本词中希望大家年年平安、共享美好时光的千古名句;3.写出描写月亮或友情的三句名诗。[教学反思]这堂课是一次新课改精神的大胆尝试。在探索教学的过程中我感悟到了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课堂中应运用多种教
学方式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氛围当中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是自读课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但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还必须把课堂向课外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