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7-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共(2)页,14.29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能说出】该词的主题。3、体味并找出《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二、预习【自读文本自学感知】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在学案上写出】:2、注音:阙()乘()琼()不胜()转()绮
()婵娟()3、用“/”划分朗读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解释:达旦:兼怀:几时:把酒:宫阙:何年:乘:归去:琼楼玉宇:胜:不胜:弄:何似:朱阁:绮:绮户:无眠:不应:恨:何事:全:婵娟:共婵娟:5、口译全文:三、课堂互动探究【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合作
交流,必须落实到纸面上。可能部分学生完成不好,老师要注意发现错点,准备适当的时机点拨讲解1、熟知内容: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中心句是,。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_____
_________________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写作背景,回答)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的心理。为什么?4、矛盾最终结果是。从“,。”两句可以看出。5、下阕是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的心态。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
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四、课堂展示质疑解难:【该环节可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合作学习完成的七个问题的情况,老师把它六块或更多,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课堂展
示。五、课堂作业:【当堂达标】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
理的诗句是()。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3、了解作者: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派的代表,如。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4、拓展: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六、回扣目标课堂小结【学生按规定
的时间完成后,老师出示答案,小组交换评阅。报出达标结果。老师对各小组作出课堂评价,进行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