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1-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2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导学案编制:班级姓名课题《行路难》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导学过程归纳预习导航《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
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
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
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探究展示(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
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
呢?(联系背景)(3)(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
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
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
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小结: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
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质疑反思1.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2.我的疑惑:拓展延伸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2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C.诗中运用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答: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
理。3.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答: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4.(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5.(2分)用现代汉语翻
译下面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6.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答: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瘁(各说
一个即可)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