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PPT课件7-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ppt,共(22)页,46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诗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词串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门前却无车马的喧闹。你问我怎能如此,心灵避离尘
俗自然幽静。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喜见南山胜景绝妙。山最美的景色在傍晚,林间飞鸟结伴回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诗句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总体叙述自己田园生活的状况,宁静自由。“问
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转换叙事角度,自问自答揭示自己高远的心境,充满哲理意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现实的景物中表现作者心灵与自然的亲近会意,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诗句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傍晚从容浑然的山景,自有神韵真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情感主题:本诗为抒情诗,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体现自己从远离世俗烦恼的隐居生活中得到了心灵安逸,对隐居生活的满意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词串译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
,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诗句理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
食物的精美,宴会的奢华。仿佛在营造欢乐的气氛。“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盛宴无心用餐,用强烈的反差体现作者内心的烦恼和悲苦。诗句理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比喻写出世事艰难,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迷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引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得到任用的愿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接抒发诗人心中无穷的忧虑,表达了作者焦灼不安的心声。诗句理解情感主题:《行路难》为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主要抒发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忿忿不平之情。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在失意中仍然有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化用他人语句,表达自己的信念和追求。(面对困境不放弃理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愿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
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词串译八月里天高秋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洒满江郊。飞得高的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旋转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顽童们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
乌云浓如墨色,秋日的天空到傍晚,更加昏黑。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室里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可以安抚,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着天下穷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诗句理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描写秋风侵袭茅屋的情境,交代茅草的去处,体现作者无可奈何的情状。“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面对“人祸”,作者的困窘无力的老态。诗句理解“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黄昏风雨欲来的情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体现自己贫困的家境。“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屋漏的惨状。“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追忆动乱中自己的经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直抒胸臆,体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真挚
崇高,表现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诗句理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作者饱览民生疾苦,情愿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词串译北风席卷大地,白草
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了,都护的铁甲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
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句理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突出边地的气候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神奇的比喻想象刻画出美丽的雪景,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散入珠帘湿
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写日常物品体现严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军旅生活体现严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手法描写环境,引出送别的气氛。(以上为“咏雪”部分。)诗句
理解“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点明践行地点和原因,西域的乐器为送别增添苍凉悲壮的豪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用夸张手法写出严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雪中送别,体现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用顶针刻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串译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
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诗句理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真实写出了诗人的心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体现作者的爱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