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2课《湖心亭看雪》习题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8)页,6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4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
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②大雪三日,。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④,,上下一白。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
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
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解释加点字。(1)是日更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2)余挐.一小船(通“桡”,撑(船))(3)拥毳衣...炉火(穿着)(用毛皮制成的衣服)(4)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5)上下一白..(全白)(
6)惟.长堤一痕(只有)(7)客此..(在此地客居)(8)及.下船(等到)(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10)余强.饮三大白.(尽力)(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11)舟子..(船夫)(12)更有痴似相公..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二、翻译句子。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3、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
,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阅读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听觉来写,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充分展示出作者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2)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3、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并说说这些写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写景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4、文中描写
西湖雪景的语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简要分析。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5、“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偶遇知己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幸逢知己之乐。6、结尾的“痴”有何含义?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
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7、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8、《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
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四、填空:1、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
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奇景___和游湖人的__雅趣___。2、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1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3、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2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1.台州市(09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⑪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⑫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1.【甲】文中写
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__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⑪五色交辉..()⑫晓雾将歇.()⑬夕日欲颓.()⑭沉鳞..竞跃()⒉翻译句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
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⑪念.无与为乐者()⑫遂.至承天寺()⑬怀民亦
未寝.()⑭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
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
,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
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
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一)(11~14小题,共12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l
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课外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②歇:消散。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荆州市2007三、(8分)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用现代汉
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
,《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
条交映,有时见日。[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解释加点的词。(4分)①猛浪若奔奔:②负势竟上上: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④沉鳞竞跃鳞: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和水的。(4分)1.台州市(09浙江省)19.B20.⑪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⑫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2.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二、参考答案:1.信给谢
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3.(1)对偶(2)对偶,借代4.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三、1
.⑪交相辉映⑫消散⑬坠落⑭潜游在水中的鱼2.⑪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⑫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6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四、参考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
了。3.2.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53.A.√B.×C.√D
.√1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
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
0.5分)10.B(2分)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
,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②向
上③停止④鱼【评分】4分。每小题1分。8.【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评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奇异参考答案:一、1.ɡēnɡ
cuìzhēnsōnɡhànɡdànɡjièzhānqiánɡ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
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二)9.余客客于客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11.衬托作者深
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
》),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
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
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
学半古义:()今义:()5.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1)《虽有
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合作探究: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1)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3.开头“虽
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
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②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⒁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4、古今异义。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
: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
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合作探究:1、细读文章,读出节
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4、从学
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
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