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6)页,5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2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是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文章主旨鲜明,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是一篇杰出的演讲词。九年级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且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结合这一心理特征,以及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来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读、写、解释生字词。过程与方法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论点。2、学习“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
演讲的口语特点,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论点。学习“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理解演讲的口语特点,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两课时讲授法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学生讨论对待生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二、了解作者走
进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是位爱国主义者、世界名人。他名成于
政治,功成于教育与学术,而学术则成于饮冰室书斋内。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使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享有“神童”美誉。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
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作为大学教授给学生作有关人生与事业演讲的演讲辞。当时作者,经历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的弊端。回国后,即宣布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
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正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所阐述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闪烁智慧的光芒,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为什么推崇传统文化的缘由。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字词正音,了解词意。旁
骛(wù)佝偻(gōu)(lòu)骈进(pián)亵渎(xiè)(dú)强聒不舍(guō)禅师(chán)赦免(shè)解剖(pōu)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对很融洽。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不二法门:最好的或
独一无二的方法。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言行相顾:言行一致。2、初读课文,了解文体(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2)议论文
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作者的观点和看法。(鲜明、正确)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是一个判断句。)要求:论点必须鲜明、正确.论点的位置:题目、开头、文中、结尾、自我概括。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能几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论据:论述论点的依据。分为道理论据(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和事实论据(有代表性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
历,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确凿)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论据论述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严密)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①举例论证例证法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
“事实胜于雄辩”,所以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就有很强的
说服力。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③比喻论证比喻证法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浅显易
懂,容易被人接受。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法的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做对比,然后分析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的,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
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3、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分论点)?有业之必要敬业之必要乐业之必
要(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阐明这些问题的?(讨论)第二课时一、研读揣摩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
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1.略。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3.先
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学生自读
课文8-9段,并思考。(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
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
,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
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二、质疑问难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三、探讨文
章的语言特色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
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四、延伸拓展作者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即敬业的人)。请你举几个“敬业
乐业”的事例。居里夫人在成吨废渣中寻找“镭”;陈景润面对枯燥的数字、演算,乐此不疲。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模徐虎、李素丽等。五、课文小结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
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六、布置作业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
文。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有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什么是“敬”敬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如何做到敬业乐业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乐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为
什么要乐业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