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7-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5)页,2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2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题乡愁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
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
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
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
熟悉诗歌内容。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采用自由提问式,让
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
《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四、分析、解读本诗。1、三个问题:(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
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
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五、朗读、背诵、体味。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
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教后记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
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
gt;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
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2、邹忌,齐
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
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
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
,读清句读。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三)一词多义1、修2、朝3、孰4、诚(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五)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引导思考: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
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3、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4、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5、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6、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
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六)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二、品读赏析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
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5、讽谏的结果如何?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
,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部编教材资源下载www.renjiaoshe.com部编教材资
源下载www.renjiaoshe.com部编教材资源下载www.renjiaoshe.com部编教材资源下载www.renjiaos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