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8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2 页
  • 大小 31.5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2)页,3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6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綦江县三角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学生姓名班级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新

授主备人叶含明审稿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税国华学习目标1.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课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重点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安全教育乘车系好安全带,头手不出车窗外;乘船排队莫拥挤,打闹争抢易落水。学习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一、

自主预习(预习等级:组长签字:)1.作者情况。(有关信息学生自己查资料)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料链接:丁肇中讲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

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目相信

权威、相信专家的结论。第二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

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工作有兴趣,勤奋工作。……2.字词积累。(1)积累生字:(2)理解词义。格物致知:袖手旁观:齐家:修身: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三、课堂研讨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

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1.自主学习,课堂展示(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含义:从探索物体而获得知识。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第一,传统教育导致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和

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意义: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对当今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道理论证:1.第2段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2.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意被埋没的原因。好处: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具权威性。举例论证:1.王阳明“格”竹以头痛失败而告终;2.举要通过实验才能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3.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4.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

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好处:事例典型,说理充分,令人信服。对比论证:1.中国传统教育埋没“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与科学进展历史证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2.王阳明“格”竹子事例与

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好处:鲜明对比,印象深刻,突出作者观点。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要求:选择说理严密准确的语句进行品味)下列句子黑体字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例:不能删掉。大都”表范围,指极大部分学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

了。“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一百分。这样写使文章说理更严密。(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最”表示恐慌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这样写

表意更准确,说理更严密,都不能去掉。3.合作探究,拓展提升学了本文,你认为同学中的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你人生经历过因格物而致知的益事、趣事吗?请把它说出来让同学分享吧四、总

结反思,畅谈收获1.学习议论文的角度:2.“格物致知”角度学习等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