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两首-蒹葭》导学案6-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7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2 页
  • 大小 21.5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2课《诗经两首-蒹葭》导学案6-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2课《诗经两首-蒹葭》导学案6-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2)页,2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5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

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稀记起那首因不朽的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咛?当你手捧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涌起“大鹏一

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二、走进作者:《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

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预习检测:1.配乐朗读:请同

学们在选择的《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2.请同学说说选择《神秘花园》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体会诗歌迷茫而忧伤的情感基调。】3.主人公为何而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俗话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请你细读诗歌,走进画面。以“我依稀看见了_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

“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3、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幅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______”句式,说说你的感受。五、合作探究:(一)理解诗中意象的深刻含义。1.

诗中描写了哪些客观事物?它们所代表的仅是客观事物吗?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2.自由讨论“蒹葭”、“伊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激发创造美的激

情1.大屏幕打出《在水一方》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2.你觉得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品评中,学生发现改编后的歌词将迷茫优美的意境、一唱三叹的形式及多用重章叠句等原作中最精彩之处都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

诗的理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诗歌,学生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3.也许你不是画家,也许你不是舞蹈家,但你有丰富的想像力,你能想像一下怎样借助除文学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蒹葭》这首诗的意境吗?小组自由交谈。六、精读品析:1

.以上体会你是从诗歌哪部分感受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善用重音词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味《诗经》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2.你能在保持原诗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试着将加点的词改换一下吗?请把改后

的诗句读出来。【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这个设计牵引性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火花。学生改换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学生受到的美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3.朗读成诵七、拓展延伸:阅读戴望舒的《雨巷》,回答问题。(

原诗略)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3.试以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朗读这首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蒹葭》是一首诗。是诗,就应该朗读,反复朗读。《蒹葭》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

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当品味其中的韵律之美、朦胧之美、情感之美时,一次细腻真切的朗读可能会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探究。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一、抓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一句,通过换字法和声音的延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和诗歌营造的朦胧凄美意境。二、抓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两句,通过添字法和重音的把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憧憬和失落之情。三、抓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三句,通过想象和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执着。试想,当一节课下来,学生再次捧起这首诗,若能自觉地注入自己的情感,轻轻吟诵着诗中的字句,享受《蒹葭》带给他的美好,则是我教学本课的

最大追求。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