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2课《诗经两首-蒹葭》PPT课件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ppt,共(30)页,90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5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它开阔,洁净,简单,丰盈。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在秋水之畔朦胧的晓雾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的《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
依稀,他在水中伫立。三堂中心校赵良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共收入从大约五百年的诗歌篇,又称“”。诗经“六义”:指。《诗经》就内容分三个部分。多是各地民歌;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以四言为
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词、词来状物、拟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属秦国民歌,本诗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
诗作。蒹葭的意思是,皆生于水边。《秦风》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
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
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
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不仅使诗意不断推进,而且充分地抒发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欲求不得的惆怅、迷茫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
,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反复咏叹,具有极强的感
染力。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的连绵词,使全诗声情兼备。感知内容,再现意境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
,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小
组讨论描写艺术形象一、蒹葭、霜露、秋水二、伊人在水中央三、上下求索的青年——凄清、苍茫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可望不可即(空灵悠远的意境)——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特点1、品味诗的意境美意象、意境《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
水、诗人、伊人⚫起兴渲染气氛、烘托心境(气氛冷寂,心情怅惘)⚫二次幻觉虚实相生“所谓”“宛”⚫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凄清萧瑟苍凉幽缈⚫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呈现出朦
胧迷离之美。⚫2、含蓄美⚫(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
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双方的形象特征。⚫伊人----美丽、高洁、可敬、可爱。⚫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蒹葭》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追寻意中人的情景,表达
了他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贤才、亲情、友情,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前途、事业、理想、自由,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等尽善尽美的境界。⚫诗歌的主
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秋水伊人”后
来就成了专指美女的成语。这首诗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追求理想与
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哲理美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苍苍茫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朦胧的爱”。⚫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
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
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给诗歌《关雎》或《蒹葭》写一段精彩的点评。思考:《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风格:《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
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艺术手法:《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聆听三千
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
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