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习题18-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1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4.0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9课《桃花源记》习题18-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9课《桃花源记》习题18-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9课《桃花源记》习题18-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4)页,3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3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桃花源记》陶渊明一,文学常识1课文出处:选自《陶渊明集》。2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3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4出自本文的成语:无人问津、世外桃源、豁然开朗。5有关本文的对

联:(1)渔人游桃源,世人惊异。刘氏欲寻访,未果遂迷。(2)避秦乱进桃源,安居乐业。舍渔舟穿山洞,豁然开朗。(3)理想社会,人心所向。世外桃源,心驰神往。(4)桃林夹小溪,芳草鲜美。良田绕美池,屋舍俨然。6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7陶渊明写过的诗文:诗:《归园田居》、《饮酒》。文:《五柳先生传》。二,课文注释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花,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2,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4,仿佛若有光:仿

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7,鸡犬相闻:相闻,可以相互听到。8,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9,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3,皆叹惋:叹惋,感叹、惊讶、惋惜。14,便

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15,诣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6,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17,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218,欣然规往:规,计划。19,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

现。寻,随即、不久。20,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这里指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21,此中人语云:语,告诉。三,古今词义差别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总称。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世人隔绝的

地方。今义:极其困难的境地。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必、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四,句子译文五,名句赏析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

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表现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神情自得的句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伛偻提携。5,描写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的语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写桃花源人想保住这个世外桃源,避免战乱的语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六,课文分析(一)课文第一段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桃花林的优美景色?这与下文写桃花源有什么关系?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突出桃花林的景色优美。暗示将会有奇境出现。为渔人

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二)课文第二段1,第二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社会图画,既有环境之美,也有生活3之美,请结合文章谈谈作者刻画了哪些生活之美?人人劳动、和谐友好的生活之美;和平幸福、怡然自乐、老有所依、少有所养的生活之美,2,文章第二段写到“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过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方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要经得起考验和磨练,坚信风雨过后定是一片绚丽的彩虹。(三)课文第三段1

,为什么渔人将要离开时,桃花源人要反复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面的人和事打乱他们的宁静生活。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结构上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下文;内容上既说明了

桃花源人不希望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为下文写渔人的一系列背信弃义的行为做铺垫。3,“便要还家”“咸来问讯”“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几句话写出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貌?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4,作者在第3段中通

过人物对话写出人们宁愿走入绝境,也不愿走出桃花源,而对渔人到来又热情邀请,详细询问,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写法?这一矛盾现象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源人恐惧战乱,不愿忍受黑暗社会统治,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因此宁愿忍受隔绝社会的痛苦,也不愿走出桃花源的心理,从而巧妙的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5,“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分析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什么?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而叹惋?(1)渔人说了世人熟知而桃源不知的一些见闻。(2)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必要写出来。(3)为外面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外面的人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为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而叹惋。6,留白

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技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具答之,皆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如此”。文章虽然没有明说。但通过阅读文章其他内容读者可以领会到留白的具体内容,简洁深刻,耐

人寻味。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与桃原人与外人间隔?4(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3)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四),课文最后两段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此所包括的内容?自然环境优美,

社会环境优和平安定,人们生活安局乐业,民风淳朴,生活富裕,热情好客,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2,课文的故事颇味神奇但是不离奇,荒诞虽然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如果仔细认真研

读课文,其实在不经意问已经没下多处伏笔你认为这种伏笔在哪里,便深一步理解不复得路你认为作者意图何在?(1)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2)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意图:在于告诉读者这只是作者一种理想,一种美丽愿望而已是虚构的美

好的所在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七,综合分析1,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人们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战

乱频繁,社会动荡,作者有志不得伸展,只好寄托在作品当中。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世外桃源”表明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经问世,桃花源就成为了人们心中

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当怎样评价这个“世外桃源”呢?谈谈你的看法。(1),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平旷,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定,确实是当时社会人们的理想世界。(2),这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

此,它只能是一种空想。(3),另外,以今天的眼光看世界,这世外桃源其实也并不理想,它虽然和平宁静,优美富饶,但物质生活并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与外界没有沟通,自然也谈不上发展,仍然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远没有今天生活的幸福。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