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14-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 页
  • 大小 36.5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14-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14-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14-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3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3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序号53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三、文章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忽逢桃花林→发现桃

花源→进入桃花林→_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课题《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小组合作,赏析课文:1、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3、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

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细细

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知识补充:1、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汉则称为太守。2、黄发垂髫:黄发垂髫是成语。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二、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丢下,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

词。)2、寻:寻.向所志(寻找,动词。)寻.病终(顷刻、不久,副词。)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4、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5、之:忘路之.远近。(的,助词

。)渔人甚异之.。(它,指眼前的景象,名词。)处处志之。(句尾语助词,不译。)6、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

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

只是一种空想。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_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

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4.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

音乐呢?5.学习本文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请结合自身经历描绘出你心中的桃源世界。(300字左右)【例文】我有我的世外桃源,也有我的乌托邦。梦想着,梦想着,自己却早已进入梦乡。我的世

外桃源,你又是多么渺茫!我的世外桃源也只是一个梦想。那里没有“孤雁”的别离,也没有人世的沧桑,那里只有一条阳光普照下的小溪,只有用心用爱垒成的围墙。风是那样暖洋洋的,不像狂风肆虐,也并不彷徨。我也想拥有一个不大却又温馨的小房子,不要冷清的别

墅,也不要无知的草房,犹如一个盆景,漂亮足矣。现实的生活,无疑冲淡了我心中的那个梦想。那个早已勾画好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在我的梦中,那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没有诗人笔下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没有“爱的东西不要离得太近”的柔弱之音,永远在我的记忆中留下那个小小的框框。总在想,

那一片广阔的大草原,那一片晴朗的天空,那看不到边际的大海,可能合在一起,就是我那世外桃源的美景吧!不过,此时的阳光是那般和煦,不必用悲观的心情看待一切,何须去憧憬那些无谓的美好的明天呢?我相信,哪怕最终一无是处,那个世外桃源,依旧在我心中。当堂达标促学学生学法类文对比阅

读:【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

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

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3)颖脱不羁.(束缚,约束)(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停止)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

的目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

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