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1-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61 次
  • 下载 4 次
  • 页数 1 页
  • 大小 20.0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1-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进行离线阅读 已有4人下载 下载文档0.00 元
【这是免费文档,可以免费下载】
/ 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1-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1)页,2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4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黄鹤楼(崔颢)————主备人:杨新国【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3、在赏析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情感。【重难点】目标2、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本诗选自《

全唐诗》,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

口而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二、【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昔人:传说中的骑鹤仙人。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萋萋:乡关:烟波:三、【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

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四、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

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本联是虚写。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只有“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

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本联发出了对世事迷茫、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空悠悠”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岁月无情的感慨。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本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

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一个“愁”字准确

的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诗人感叹人生,感叹乡愁,同时与开篇那种渺茫的境界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人生的失意,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全诗主旨: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是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人生

的失意,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