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4-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2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1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诫子书》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翻译与理解。3、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重点与难点:重点字词掌握、课文背诵,理解文章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请学生谈自己了解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国丞相,军事家、政治家,“孔明灯”,三顾茅庐„„(2分钟)二、朗读课文(约8分钟)1、自由朗读(3分钟),要求(1)标记生字注音,注意几个字夫(fú)淫(yín)慢遂(suì)庐(lú)(2)注意词句停
顿2、指定学生朗读——学生评价(5分钟)3、全班齐读三、检查预习,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约8分钟)小组答题必答题:第一组:1、诫2、书第二组:3、夫4、静第三组5、淡泊6、明志第四组:7、致远8、广才第五组:9、淫慢10、励精第六组:11险躁12、治性抢答题:
1、年与时驰2、意与日去3、遂成枯落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注意句式特点)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与无限期望。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想一想:诸葛亮告诫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小组合作,质疑探究1、为什么修身要静,养德要俭?俭以养德与静有什么关系?2、怎么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成学”?【注释】①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②夫fu2:语气
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③君子:这里泛指德才兼备并出众的人。④静以修身:此句中“以”是介词,“用、凭借、依靠”的意思。“静以修身”即“以静修身”,“静”是
“以”的宾语,提前了,属于介词宾语前置。④淫:放纵,沉溺,无节制。⑤慢:怠慢,懈怠,松懈懒惰,不紧张。⑥励:振奋,振作。⑦躁:急躁,不冷静。⑧遂:终于,最终。⑨接世:为世所接,被社会接受、认可,即对社会有用,适应社会。⑩庐:简陋的房
屋。【译文一】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内心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
里,悲伤叹息(想回到过去的青少年时代重新学习)还有什么用呢!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作者简介及背景】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名句赏析】(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
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及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的“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现
在的“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
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
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诸葛亮54年的一生,因此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非学无以广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中小学的时候,要刻苦学习,因为我们无知,我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必须跟随老师刻苦学习。在上大学时,我们几乎都是成年人了,熬过了人生学业中的最重要、最艰苦的关口-----高考,所以很多大
学生开始松口气歇下来了,失去了往日高中时拼搏的身影,平时的学习只要考及格就行,最后只图混个文凭,仿佛大学只是供“天之骄子”休息娱乐的场所。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当他们埋头于工作之后,看到自己大学同学继续刻苦读书找到更好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悔意也就慢慢涌上心
头了。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
”、“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非志无以成学“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
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
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
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
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