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10章第4讲 物质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含解析).ppt,共(77)页,2.424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32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章化学实验CONTENT目录02素养201素养103素养304训练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第4课时学科素养——物质的制备及性质探究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01素养1素养1实践探索无机物的制备及性质探究无机物的制备及性质探究是高考化学实验命题的
重点和热点,此类试题主要以某种无机物(考生较陌生)的制备为载体,兼顾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研究探索”、“操作运用
”等实践探索方面的要求,要求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考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的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1.物质制备流程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气体
发生装置(1)设计原则:根据制备原理(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制取气体的量等因素来设计反应装置。(2)气体发生装置的基本类型制取装置气体反应原理O22KClO3=====MnO2△2KCl+3O2↑NH32NH4Cl+Ca(OH)2=====△Ca
Cl2+2NH3↑+2H2O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Cl2MnO2+4HCl(浓)=====△MnCl2+Cl2↑+2H2O固+液――→△气HClNaCl+H2SO4(浓)=====△NaHSO4+HCl↑H22H++Zn=
==H2↑+Zn2+固(块状)+液―→气CO2CaCO3+2HCl===CaCl2+CO2↑+H2O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固+液―→气O2、H2、CO2、NH3、Cl2、SO2O2:H2O2与MnO2H2:Zn与稀硫酸CO2:CaCO3与稀盐酸NH3:浓氨水与CaOCl2:浓盐酸与K
MnO4SO2:亚硫酸钠与硫酸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气体的净化(干燥)装置(1)设计原则:根据主要气体及杂质气体的性质差异来选择除杂试剂及除杂装置。(2)除杂装置基本类型装置示意图①洗气②固体除杂③固体除杂④冷凝除杂适用范围试剂与杂质气体反应,与主要气体不反应;装置
③用固体吸收还原性或氧化性杂质气体杂质气体被冷却后变为液体,主要气体不变为液体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吸收剂的选择选择吸收剂应根据被提纯气体的性质和杂质的性质而确定,一般情况如下:①易溶于水的气
体杂质可用水来吸收;②酸性杂质可用碱性物质吸收;③碱性杂质可用酸性物质吸收;④水为杂质时,可用干燥剂来吸收;⑤能与杂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的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4.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a用于吸收溶解或反应速率不是很快的气体,如用NaOH溶液吸收
Cl2、CO2等。b用于收集少量气体。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c、d用于吸收极易溶且溶解很快的气体,如HCl、HBr、NH3等;其中d吸收量少。e用于处理难以吸收的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5.实验条件的控制(1)排气方法为了防止空气中
的成分氧气、CO2、水蒸气干扰实验,常用其他稳定的气体(如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有时也可充分利用反应产物气体(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等排尽装置中的空气。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控制气体的流速及用量①用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和用量。②
观察气泡,控制气流速度,如图,可观察气泡得到N2、H2的体积比约为1∶2的混合气。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③平衡气压如图所示,用长玻璃管平衡气压,防堵塞。(3)压送液体根据装置的密封性,让反应生成气体或消耗气体,产生压强差,将液体压入或倒流入另一反应容器。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
1轮化学(4)温度控制①控制低温的目的:减少某些反应物或产品分解如H2O2、NH4HCO3等;减少某些反应物或产品挥发,如盐酸、氨水等;防止某物质水解,避免副反应发生等。②采取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平衡移动,加速溶解等。③常考温度控制方式:a.水浴加热
:均匀加热,反应温度100℃以下。b.油浴加热:均匀加热,反应温度100~260℃。c.冰水冷却:使某物质液化、降低产物的溶解度;减少其他副反应,提高产品纯度等。d.保温:如中和热测定时,两烧杯之间填泡沫,真空双层玻璃容
器等。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提升1](2019·全国卷Ⅰ)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是一种重要铁盐。为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实验室中探究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具体流程如下:返回导
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温度保持80~95℃,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________。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净化处理,合适的装置为________(填标号)。返回导
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步骤③中选用足量的H2O2,理由是______________,分批加入H2O2,同时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4)步骤⑤的具体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干燥得到硫酸铁铵晶体样品。(5)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硫酸铁铵晶体样品所含结晶水数,将样品加热到15
0℃时失掉1.5个结晶水,失重5.6%。硫酸铁铵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解析(1)铁屑表面的油污可以用热的Na2CO3溶液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净。(2)铁与硫酸反应,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
率,由于温度要控制在80~90℃,应选择水浴加热。铁中含有少量的硫化物,与酸反应后生成酸性气体H2S,应该用碱溶液吸收H2S气体,为了防止倒吸,应选用C装置。(3)铁与硫酸反应后生成硫酸亚铁,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将亚铁离子氧
化为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Fe3+在水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为了抑制Fe3+水解,溶液要保持较强的酸性,使用H2O2的优点是不引入新的杂质。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4)硫酸铁溶液与固体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铁铵,为了从溶液中得到
硫酸铁铵应将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铁铵晶体。(5)由于样品失去1.5个结晶水,失重5.6%,即M[NH4Fe(SO4)2·xH2O]×5.6%=1.5×18g·mol-1,可以求得M[NH4Fe(SO4)2·xH2O]≈482g·mol-1,利用硫酸铁铵晶体的摩尔质量减
去NH4Fe(SO4)2的摩尔质量可以求出晶体中的水的摩尔质量之和,为216g·mol-1,由此可以求出x=12。答案(1)碱煮水洗(2)加快反应热水浴C(3)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杂质抑制Fe3+水
解(4)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5)NH4Fe(SO4)2·12H2O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提升2](2021·山东等级模拟考)四溴化钛(TiBr4)可用作橡胶工业中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已知TiBr4常温下为橙黄色固体,熔点为38.3℃,沸点为233.5℃,具有潮解性且易发
生水解。实验室利用反应TiO2+C+2Br2=====高温TiBr4+CO2制备TiBr4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1)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药品后,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其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活塞K1、K2、K3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此时活塞K1、K2、K3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剂A为___
_____,装置单元X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过程中需用热源间歇性微热连接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结束后应继续通入一段时
间CO2,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4)将连接管切断并熔封,采用蒸馏法提纯。此时应将a端的仪器改装为________________、承接管和接收瓶,在防腐胶塞上加装的仪器是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答案(1)通入过量CO2排除装置内
的空气,防止C粉被氧化K1打开,K2、K3关闭K2、K3打开,K1关闭(2)浓H2SO4吸引挥发出的溴蒸气,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使产物水解防止TiBr4在连接管处冷凝,堵塞导管(3)将装置内的溴蒸气全部赶入X装置,防止污染环境(4)冷凝管温度计返回
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02素养2素养2实践探索有机物的制备及性质探究有机物的制备及性质探究是高考化学实验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相对于无机物的制备及性质探究类题要简单,命题集中考查仪器的选择及使用、实
验操作及目的、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产率的计算等,命题点相对固定,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问题较多,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研究探索”、“操作运用”等实践探索方面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步骤及操作,推测实验操作及目的,并科学收集、处理并
解释实验数据。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1.有机物制备的注意要点(1)熟知常用仪器及用途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依据物质性质和反应特点选择加热或冷却方式①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
00℃,乙酸乙酯的制取、石油的蒸馏等实验选用酒精灯加热,若温度要求更高,可选用酒精喷灯或电炉加热。除上述加热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加热的温度要求选择水浴、油浴、沙浴加热。②冷凝回流有机物易挥发,因此在反应中通
常要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如图1、图3中的冷凝管,图2中的长玻璃管B的作用都是冷凝回流。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图1图2溴苯制取图3溴苯制取③防暴沸:加沸石(碎瓷片),防止溶液暴沸,若开始忘加沸石(碎瓷片),需
冷却后补加。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常见有机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1)分液: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同)的液体。(2)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分馏的原理与此相同。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洗气:用于除去气
体混合物中的杂质,如乙烷中的乙烯可通过溴水洗气除去。(4)萃取分液:如分离溴水中的溴和水,可用四氯化碳或苯进行萃取,然后分液。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提升3](2020·全国卷Ⅱ)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实验室可通过甲苯氧化
制苯甲酸,其反应原理简示如下: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名称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密度/(g·mL-1)溶解性甲苯92-95110.60.867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苯甲酸122122.4(100℃左右开始升华)248——微溶于冷水,易溶于乙醇、热水
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实验步骤:(1)在装有温度计、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5mL甲苯、100mL水和4.8g(约0.03mol)高锰酸钾,慢慢开启搅拌器,并加热回流至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2)停止加热,继续搅拌,冷却片刻后,从冷凝管上口
慢慢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并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和洗涤液,于冰水浴中冷却,然后用浓盐酸酸化至苯甲酸析出完全。将析出的苯甲酸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放在沸水浴上干燥。称量,粗产品为1.0
g。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纯度测定:称取0.122g粗产品,配成乙醇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每次移取25.00mL溶液,用0.01000mol·L-1的KOH标准溶液滴定,三次滴定平均消耗21.50mL的KOH标准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药品的用量
,三颈烧瓶的最适宜规格为________(填标号)。A.100mLB.250mLC.500mLD.1000mL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在反应装置中应选用________冷凝管(填“直形”或“球形”),当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即可判断反应已完成,其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步骤亦可用草酸在酸性条件下处理,请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达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一步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5)干燥苯甲酸晶体时,若温度过高,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6)本实验制备的苯甲酸的纯度为____________;据此估算本实验中苯甲酸的产率最接近于_
_______(填标号)。A.70%B.60%C.50%D.40%(7)若要得到纯度更高的苯甲酸,可通过在水中________的方法提纯。解析(1)三颈烧瓶中所加入的液体体积大约为1.5mL+100mL=101.5mL,显然选
取250mL规格的三颈烧瓶最合适,A容积太小,而C、D容积又太大,B项符合题意。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冷凝回流实验中一般选取球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的冷凝回流效率高,而直形冷凝管主要用于蒸馏实验中冷凝馏分;若回流
液中无油珠出现,说明甲苯消耗完毕,该反应已完成。(3)根据实验过程,后期需要加入浓盐酸,而高锰酸钾遇到浓盐酸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所以先加入亚硫酸氢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高锰酸钾,防止多余的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实验
过程中,若使用草酸处理,则草酸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4)根据题干的信息,可以得出生成物M
nO2难溶于水,属于滤渣的主要成分。(5)根据题干信息,苯甲酸在100℃左右会升华,所以干燥苯甲酸时,温度不宜太高,否则会造成苯甲酸升华而损失。(6)根据酸碱滴定实验,可以得出0.122g样品中苯甲酸的纯度
为21.50×10-3L×0.01mol·L-1×4×122g·mol-1÷0.122g×100%=86.0%;根据题意,1.0g粗品中含有苯甲酸为0.86g,1.5mL甲苯理论上可以转化为1.725g苯甲酸,所以苯甲酸的产率为0.86g1.725g×100%≈50%。(7)根据苯甲酸的溶解
性,若要得到更加纯净的苯甲酸,可以通过重结晶的方法提纯。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答案(1)B(2)球形无油珠说明不溶于水的甲苯已经被完全氧化(3)除去过量的高锰酸钾,避免在用盐酸酸化时,产生氯气2MnO-4+5H2C2O4+6H+===2Mn2++10
CO2↑+8H2O(4)MnO2(5)苯甲酸升华而损失(6)86.0%C(7)重结晶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提升4](2019·天津卷)环己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实验室制备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Ⅰ.环己烯的制备与提纯(1)原料环己醇中若含苯酚杂质,检验试剂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操作1的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①烧瓶A中进行的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也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选择FeCl3·6H2O而不用浓硫酸的原因为__________(填序号)。a.浓硫酸易使原料碳化并产生SO2b.FeCl3·6H2O污染小、可循
环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同等条件下,用FeCl3·6H2O比浓硫酸的平衡转化率高②仪器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3)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4)将操作3(蒸馏)的步骤补齐:安装蒸馏装置,加入待蒸馏的物质和沸石
,____________,弃去前馏分,收集83℃的馏分。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Ⅱ.环己烯含量的测定在一定条件下,向ag环己烯样品中加入定量制得的bmolBr2,与环己烯充分反应后,剩余的Br2与足量KI作用生成I2,用cmol·L-1的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vmL(以上数据均已扣除干扰因素)。测定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如下:②Br2+2KI===I2+2KBr;③I2+2Na2S2O3===2NaI+Na2S4O6。返回导航
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5)滴定所用指示剂为__________。样品中环己烯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6)下列情况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a.样品中含有苯酚杂质b.在测定过程中部分环己烯挥发c.Na2S2O3标准溶液部分被
氧化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解析Ⅰ.(1)FeCl3溶液不能使环己醇变色,能使苯酚显紫色,故可选用FeCl3溶液检验苯酚,现象为溶液显紫色。(2)①从制备流程可以看出,环己醇在FeCl3·6H2O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了环己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因浓硫酸具有强脱水性
,易使原料脱水炭化并产生SO2,a项合理;与浓硫酸相比,FeCl3·6H2O对环境相对污染小,且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项合理;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转化率,c项不合理;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②仪器B为球形冷凝管,该仪器的作用除了导气外,主要作用是冷
凝回流,尽可能减少加热时反应物环己醇的蒸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3)操作2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应是分液操作,分液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和烧杯。(4)蒸馏操作在加入待蒸馏的物质和沸石后,要先通冷凝水,再加热,如先加热再通冷凝水,必有一部分馏分没有及时冷
凝,造成浪费和污染。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Ⅱ.(5)因滴定的是碘单质的溶液,所以指示剂应选用淀粉溶液;根据所给的②式和③式,可知剩余的Br2与反应消耗的Na2S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所以n(Br2)余=12×cmol·L-1×
vmL×10-3L·mL-1=cv2000mol,与环己烯反应消耗的Br2的物质的量为b-cv2000mol,据反应①式,可知环己烯的物质的量也为b-cv2000mol,其质量为b-cv2000×82g,所以ag样品中环己烯的质量分数为
b-cv2000×82a×100%。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6)a项,样品中含有苯酚,由于苯酚也能与溴反应,导致与碘化钾反应的溴减少;则相当于环己烯消耗Br2的量增多,从而使环己烯测得结果偏大;b项,测量过程中如果环己烯挥发,必然导致测定环己烯的结
果偏低;c项正确,Na2S2O3标准溶液被氧化,必然滴定时消耗其体积增大,即计算出剩余的溴单质偏多,所以计算得出与环己烯反应的溴单质的量就偏低,导致最终环己烯的质量分数偏低。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答
案(1)FeCl3溶液溶液显紫色(2)①a、b②减少环己醇蒸出(3)分液漏斗、烧杯(4)通冷凝水,加热(5)淀粉溶液b-cv2000×82a×100%(6)b、c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03素养3素养3实践探索综
合实验探究综合实验探究是高考化学实验命题的常考点,此类题除考查化学实验基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外,还突出考查化学定量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要求考生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整合化学科相
关知识,运用化学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化学实验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定量实验结论。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1.物质成分的探究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对这些物质逐一进行检验
来确定究竟含有哪些成分。虽然探究型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在问题中常常包含了对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如:(1)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结晶法、蒸馏法、过滤法、升华法、萃取法、渗析法等。(2)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收集等方法。(3)
熟悉重点的操作:气密性检查、测量气体体积、防倒吸、防污染等。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物质性质的探究(1)在探究过程中往往可以利用对比实验,即设置几组平行实验来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研究和揭示某种规律,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证明某种反应机理。(2)无机物、有机物性质的
探究,必须在牢牢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想,细心论证。脱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独立看待实验问题是不科学的,只有灵活运用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能变探究型实验为验证型实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影响因素的探究物质变化往
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化学反应与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对影响物质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利于研究过程中,迅速寻找到物质变化的规律。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4.反应原理的探究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也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
一个重要内容,该类探究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影响反应的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酸碱度等)和反应物的用量,分析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进而确定反应的原理。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实验现象四个方面,抓住变化、分析得出反应的规律和原
理。5.定量测定的常用方法(1)沉淀法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测气体体积法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量气装置的设计:下列装置中,A是常规的量气装置,B、C、D是改进后的量气装置。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测气体质量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
后进行相关计算。(4)滴定法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5)热重法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质量变化,都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热重法是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通过分
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样品及其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产物等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提升5](2020·北京卷)探究Na2SO3固体的热分解产物。资料:①4Na2SO3=====△Na
2S+3Na2SO4;②Na2S能与S反应生成Na2Sx,Na2Sx与酸反应生成S和H2S。③BaS易溶于水。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无水Na2SO3固体得到黄色固体A,过程中未检测到气体生成。黄色固体A加水得到浊液,放置得无色溶液B。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
实验第1轮化学(1)检验分解产物Na2S:取少量溶液B,向其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证实有S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检验分解产物Na2SO4:取少量溶液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增多(经检验该沉淀
含S),同时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由于沉淀增多对检验造成干扰,另取少量溶液B,加入足量盐酸,离心沉降(固液分离)后,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可证实分解产物中含有SO2-4。返回导航第十章
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探究(2)中S的来源。来源1:固体A中有未分解的Na2SO3,在酸性条件下与Na2S反应生成S。来源2:溶液B中有Na2Sx,加酸反应生成S。针对来源1进行如图实验: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①实验可证实来源1不成立。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能用盐酸代替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来源2产生S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证明Na2SO3固体热分解有Na2S,Na2SO4和S产生。运用氧化
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产物中S产生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解析(1)Na2S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Cu2+===CuS↓;(2)根据题干资料:Na2S能与S反应生成Na2Sx,Na
2Sx与酸反应生成S和H2S,取少量溶液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增多(经检验该沉淀含S),同时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说明B溶液中含有Na2Sx,Na2Sx与酸反应生成S和H2S,由于
沉淀增多对检验造成干扰,另取少量溶液B,加入足量盐酸,离心沉降(固液分离)后,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证实分解产物中含有SO2-4;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3)①实验可证实来源1不成立。根据分析,溶液2为H2SO3,向溶液2中加入少量KMnO4溶液,H2SO3
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KMnO4具有强氧化性,二者混合和后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KMnO4溶液应该褪色,但得到的仍为紫色,说明溶液B中不含Na2SO3;②不能用盐酸代替硫酸的原因是盐酸中Cl元素为-1价,是Cl元素的最低价,具有还原性,会与KM
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溶液应该褪色,干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③来源2认为溶液B中有Na2Sx,加酸反应生成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x+2H+===H2S↑+(x-1)S↓;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
验第1轮化学(4)根据已知资料:4Na2SO3=====△Na2S+3Na2SO4,亚硫酸钠中硫为+4价,硫酸钠中硫为+6价,硫化钠中硫为-2价,根据反应可知Na2SO3发生歧化反应,其中的S元素化合价既可升高也可降低,
能从+4价降为-2价,也应该可以降到0价生成硫单质。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答案(1)S2-+Cu2+===CuS↓(2)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①向溶液2中加入KMnO4溶液,溶液没有褪色②盐酸中Cl元素为-1价,是Cl
元素的最低价,具有还原性,会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溶液应该褪色,干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③S2-x+2H+===H2S↑+(x-1)S↓(4)根据反应4Na2SO3=====△Na2S+3Na2SO4
可知,Na2SO3发生歧化反应,其中的S元素化合价既可升高也可降低,能从+4价降为-2价,也应该可以降到0价生成硫单质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提升6](2019·北京卷)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
3溶液的反应。(1)实验一:用如下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了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试
剂a是__________________。(2)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资料: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实验二:验证B的成分沉淀B――――――→6mol·L-1氨水溶液
C――――――――→过量Ba(NO3)2溶液沉淀Dⅰ.洗涤干净ⅱ.过量稀盐酸滤液E沉淀F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
F。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断B中含有Ag2SO3。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所用试剂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测SO2-4的产生有两个途径:途径1: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途径2:实验二中,SO2-3被氧化为SO2-4进入D。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
学实验三:探究SO2-4的产生途径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做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三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5)根据物质性质分析,SO2与AgNO3溶液应该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有Ag和SO2
-4生成。(6)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②由沉淀B的成分可知,反应时混合气体中O2的存在能干扰沉淀的成分,故将SO2通入AgNO3溶液前应除去
混在其中的O2,但又不能吸收SO2,故选择饱和NaHSO3溶液。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2)②若沉淀D中含有BaSO3,则BaSO3+2HCl===BaCl2+H2O+SO2↑,因为SO2在水中溶解
度较大,故滤液E中存在一定量的SO2,滴加H2O2溶液,发生反应SO2+Ba2++H2O2===BaSO4↓+2H+,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3)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Ag+;
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因为Ag2SO4微溶于水,BaSO4难溶于水,若B中含有Ag2SO4,向上层清液中滴加BaCl2溶液,一定会出现白色沉淀。②由以上分析可推断,途径1不产生SO2-4,途径2产生SO2-4。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
化学(4)由上述分析可知,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O3沉淀,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6)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溶液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和SO2-4的速率,碱性溶液中SO2-3更易被氧化为SO2-4。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答案(1)①
Cu+2H2SO4(浓)=====△CuSO4+SO2↑+2H2O②饱和NaHSO3溶液(2)①Ag2SO3+4NH3·H2O===2[Ag(NH3)2]++SO2-3+4H2O②H2O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①Ag+Ag2SO4溶解度大于Ba
SO4,没有BaSO4沉淀时,必定没有Ag2SO4②途径1不产生SO2-4,途径2产生SO2-4(4)2Ag++SO2+H2O===Ag2SO3↓+2H+(6)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溶液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和SO2-4的速率,碱性溶液中SO2-3更易
被氧化为SO2-4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返回导航第十章化学实验第1轮化学训练(五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