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调式》教学素材1-七年级下册音乐【湘艺版】.doc,共(3)页,2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14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属于第三单元“音乐知识”板块和“活动与练习”板块的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大小调式来展开和不断深入的。在“音乐知识”板块中,教材安排了音阶与调式的内容,将音阶与调式的知识穿插在歌曲的听赏感受的过程中进行,这样既有实践体验
又有理论引导,避免了单纯讲授乐理的枯燥,让学生学得有趣、轻松又有效。在“活动与练习”板块中,第一项为听辨大小调练习,第三项中“同一曲调的‘两幅面孔’”的跟唱,它既是一种“玩唱”活动,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调式、调性感的一个“抓手”。【课标分析】:在新
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他们互相联系又互相渗透。首先要注重师生共鸣体验的过程,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我认为最
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中间引起共鸣,只有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的内心积淀起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因而在唱歌或欣赏或学习乐理时他们才非常投入,进而从音乐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
征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探索和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听唱歌曲,感受大小调色彩;在曲调听辨活动中能分辨出大小调的音乐,最后通过探索分析总结出影响《两只老虎》这首古老曲调呈现出两副面孔的原因是调式。
通过对各种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探索研究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情分析】:经过小学六年和初中七年级上学期的音乐学习,孩子们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见解。七年级的学生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动脑、需要合作完成的音乐内容会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共同参与活
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感受音阶、调式,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反思】:反思本次活动,使我想到教师选择教材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有所思、有
所想,愿意学,乐于展示自我,易于探索和总结。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有惊喜、有激动、有遗憾、有不足。喜的是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运探索,一起分析,一起感受,让每一个孩子切身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活动中去,感受音乐的魅力。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没能让学生多听赏不同调式
的旋律,发挥学生探索分辨能力。其实只要老师善于引导,每一个孩子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评测练习】1、唱歌谱,歌曲里出现了些什么音?歌曲中所用到的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歌曲最后结束在什么音上;2、探索、总结音阶、调式、大小调的基本概念;3、聆听捷克民歌《牧童》和俄罗斯民
歌《故乡》,请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大调式还是小调式。【效果分析】:本节课从儿歌《两只老虎》导入新课,亲身跟唱的同时也让学生顺其自然的进入课堂,通过听唱歌曲,感受大小调色彩;在曲调听辨活动中能分辨出大小调的音乐,最后
通过探索分析总结出影响《两只老虎》这首古老曲调呈现出两副面孔的原因是调式。通过对各种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探索研究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观评记录】:孙春艳老师:徐颖老师对于整节课内容的把握准确到位,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
新颖,各环节环环相扣,从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出发,循序渐进,以学生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为“抓手”,把歌曲与乐理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音乐奥秘的积极性。方方老师:导入用儿歌的形式,学生积极性高,师生互动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丁光生老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
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