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槐花几时开》教学设计1-七年级上册音乐【湘艺版】.doc,共(1)页,2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12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走进民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学习兴趣;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演、创等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各类体裁民歌的特点;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的特点。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体验感受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的特点。教学难点:在
体验活动中去感知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龙船调》教师学生配合表演歌曲中的对话内容,“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我来推你嘛”,引入学习主题——民歌。1、《槐花几时开》播放歌曲《槐花几时开》,想想是什么地方的民歌?(通过方言判断是四川地区民歌)再次播放歌
曲,思考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通过手势与符号将歌曲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与总结歌曲旋律与节奏的特点。教师提问:歌曲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演唱?应该用方言呢还是普通话?地理环境
对歌曲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用当地方言演唱会更有韵味。再次随着手势演唱《槐花几时开》。总结民歌中山歌的特点:旋律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2、《川江船夫号子》播放《川江船夫号子》片段,这又是民歌中哪一类?有什么特点?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比
较有力。让学生找出带给自己有力的感觉的词,进行练习。如“嘿嘿”。再次聆听歌曲片段,找出除了“嘿嘿”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声音?(“不怕风”“不怕浪”等)找一名同学当领唱,其他同学配合表现歌曲。总结出劳动号子的常用演唱形式“一领众和”。介绍“一领众和”的意思
,思考为什么要一边劳动一边喊号子?(互相鼓励、更加团结)观看船夫劳动的图片,并让学生模仿船夫拉船的动作。有一名学生领唱,其他同学配合,再次感受歌曲的意义所在。播放《巴东石工号子》片段,教师当号工,学生配合再次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创作劳动
号子。以“搬运教室多媒体”为例即兴创作劳动号子。3、《茉莉花》播放歌曲《茉莉花》,介绍民歌第三类体裁——小调。通过手势打拍子,感受小调节奏规整,旋律优美的特点。跟伴奏,再次演唱歌曲。教师教授吴方言版《茉莉花》,跟伴奏尝试用方言演唱。4、拓展:播放歌曲,判
断是哪一类体裁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