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樱花》教学设计1-八年级下册音乐(五线谱)【人音版】.doc,共(9)页,1.746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97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听音模唱五音列为基础,了解日本都节调式音阶与五声调式音阶的关系,识读《樱花》二声部乐谱,合作演唱二声部,初识日本音乐文化。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
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与意境;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基本信息课名《樱花》教材书名: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月2教学内容:被称为日本“第二国歌”的《樱花》是一首古老的日本
民谣,4/4拍,速度舒缓、平稳。整首歌曲为都节调式,采用了非对称性的结构。前两小节是引子,具有呼唤性,接下来的四小节是主句,然后主句重复一遍,加强情绪与语气-既感叹樱花之美,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最后四小节是尾声,材料来源于引子,使得整首作品前
后呼应。歌曲《樱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进行演唱或改编成各式各样的器乐曲。学生情况:学生较熟练听音模唱五音组do-re-mi-sol-la,熟悉五线谱记谱的附点二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并能手打节拍、口念以上节奏,能识别do在下加一间的五线谱上各音
符的唱名,能初步辨别音程关系。听过歌曲《樱花》的曲调,但是不能自信地配合演唱二声部。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都节调式音阶及其特点,初识日本音乐文化。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与演唱歌曲。启发
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正确视唱歌曲。技术准备:演示文稿、电钢琴、音响。前期教学情况、问题与对策:学生较熟练五音组do-re-mi-sol-la听音模唱,熟悉五线谱记谱的附点二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并能手打节拍、口念以上节奏,
能识别五线谱上音符的唱名。未接触过都节调式音阶,采取的对策是通过教师讲授与引导,由熟悉的五声音阶过渡学习都节调式音阶。较少接触二声部合作歌唱,音准还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是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旋律,然后教师引入第一
声部旋律进行师生合作,再生生合作演唱二声部旋律。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日本民谣《樱花》感兴趣,在学唱歌曲中初步认识日本音乐文化。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示范、启发等方法初识都节调式音阶,分析并视唱歌曲第一与第二声部的旋律,加入歌词,然后进行
二声部旋律的配合演唱。33.知识与技能(1)知道都节调式音阶;(2)能用日语演唱歌曲《樱花》,能进行二声部旋律的配合演唱。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都节调式音阶,能用日语演唱歌曲《樱花》,准确视唱歌曲《樱花》二声部旋律。2.教学难点体会日本歌曲的“余韵美”,并用自然、柔和的声音进行二声部的配合
演唱。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导入:听音模唱训练1.教师弹钢琴,学生听音模唱(1)do-re-mi-sol-la;(2)la-sol-mi-re-do;(3)mi-re-do-la,-sol,;(4)so
l,-la,-do-re-mi-sol;(5)sol,-bla-do-re-bmi-sol2.学生看教师柯尔文手势,sol,唱成mi,sol,-bla-do-re-bmi-sol唱成mi,-fa,-la,
-ti,-do-mi[设计意图]联系新旧知识,对比五声调式音阶和都节调式音阶,由熟悉的五声调式音阶过渡学习都节调式音阶,为歌曲的准确歌唱做准备。(二)新授课1.学习都节调式音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都节调式音阶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度音列组成,前两个音关系为小二度,后两个音关系为大三度。
[设计意图]初识都节调式音阶,了解其特点,为后面歌曲的学习打基础。2.学习旋律一(即歌曲的第二声部)(1)教师引导学生先识谱,然后听教师弹奏旋律,学生进一步感受,再视唱旋律一的第一、二4行(演示文稿不出示旋律一的第三、四行);(2)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对比
学习第三、四行旋律,发现第三、四行与第一、二行的旋律关系(第二、三行旋律相同,第四行前两小节旋律和第一行旋律相同),再识谱第四行最后两小节;(3)完整视唱旋律一。[设计意图]教师结合都节调式音阶和教材内容改编整理第二声部旋律,巩固都节调式音阶,同时熟悉d
o音在下加一间的五线谱上各音的位置,熟悉歌曲的第二声部,为感受和合作二声部做准备。3.学生初听旋律二(即歌曲《樱花》旋律,歌曲第一声部),师生合作二声部学生歌唱旋律一,教师在旋律一的基础上加入演唱另一声部旋律二(即歌曲《樱花
》旋律)。教师口唱歌曲旋律(即第一声部),同时左手运用柯尔文手势,右手弹旋律一(即第二声部)引导学生巩固歌唱旋律一(即第二声部)。[设计意图]学生巩固复习视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旋律,同时初听歌曲第一声部旋律,感受二声部。4.学习旋律二(即歌曲的第一声部
)5(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声部旋律结构一致的共同点,联系旋律一(歌曲第二声部)的旋律结构(第二、三行相同,第四行前两小节与第一行相同),迁移学习旋律二(即歌曲旋律),先学习第一、二行及第四行最后两小节旋律;(2)学生完整视唱歌曲旋律。[设计意图]对比、迁移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
完整、准确视唱歌曲旋律,为加入歌曲歌词做铺垫。5.加入歌词演唱歌曲《樱花》(1)学生听教师示范演唱日语歌词;(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唱日语歌词;(3)教师弹伴奏,学生完整歌唱;(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小节节奏,学生边唱边击打此节
奏为歌曲伴奏。[设计意图]运用本土语言歌唱,感受日本民谣的演唱风格。加入节奏伴奏,培养学生手口并用的二声部配合能力,增加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6.二声部合作学习6学生分声部复习歌曲第一、二声部,然后进行二声部旋律的配合演唱[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演唱歌曲二声部,巩固二声部旋律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合
作意识。7.歌曲《樱花》展示学生连唱三遍歌曲《樱花》,第一遍唱日语歌词,第二遍边唱日语歌词,边加入固定节奏伴奏,第三遍合作二声部,感受作品的音乐特点。[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歌曲旋律、日语歌词、伴奏节奏及二声部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特点,为
日本音乐特点的学习做铺垫。8.认识日本音乐特点教师介绍,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性格特征,即自然、朴素和忧伤。在音乐上表现为对单音音乐的偏爱及对自然美、余韵美及哀怨美的追求。[设计意图]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性格特征及音乐上的表现,为拓展环节中日本音乐文
化的学习做铺垫。(三)拓展与实践教师简介日本传统音乐及主要伴奏乐器。日本传统音乐种类除了本土的能乐(出示图片)、歌舞伎(出示图片)、日本民俗音乐、民间舞蹈等,同时接纳及本土化传入本国的其他音乐,比如:唐乐引入日本时带来雅乐(出示
图片)、佛教声明等。其中不可缺少伴奏乐器,如:从唐朝传入的三味线、尺八、筝、琵琶(出示图片),引入并本土化,三味线、筝等乐器对都节调式音阶的传播产生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日本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7今天我们学习了日本民谣《樱花》,合作二声部,初步认识日本音乐。请大家课下搜寻聆听《樱花》其他表演形式的作品及其他类型的日本音乐,感受日本音乐文化。[设计意图]布置作业,巩固歌曲,引导学生课下再感受日本音乐文化。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
评价和学生自评。在整个教学活动里教师评价贯穿其中,包括对学生视唱、听辨歌曲结构、完整歌唱歌曲及二声部旋律配合的评价、回答问题的评价等。学生自评包括能否准确视唱、能否听辨出歌曲结构、能否准确歌唱歌曲、能否参与二声部配合等。评价量规在分别识读两个声部的旋律乐谱、
听辨歌曲结构、完整歌唱歌曲、二声部配合演唱等实践活动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反应表现给予表扬和点评。在初识乐谱及听教师弹奏旋律再识乐谱后,教师只弹奏旋律首音,学生准确视唱旋律,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乐谱。其中不仅通过识读、视唱乐谱来检测,也通过听辨歌曲结构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乐谱。然后
学生合作配合二声部旋律。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反馈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歌曲两个声部的旋律,一目了然,便于评价。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学生主体,音乐本体。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歌曲。为准确歌唱歌曲旋律,把握音乐本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根据歌曲旋律的句式
结构(第二、三行相同,第四行的前两小节与第一行相同)来设计教学过程,先学习第二声部的第一、二行旋律,再聆听对比第三、四行与第一、二行旋律,学生感知作品结构后有重点地学习,再完整视唱。然后迁移学习第一声部旋律(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句式结构相同)。教师根据学生未接触过都节调式音阶,较少进行
二声部合作的情况来设计教学环节,如:导入环节,先从学生熟悉的五声音阶入手,过渡学习都节调式音阶。引出都节调式音阶的内容后,学生先学唱都节调式的旋律(即作品的第二声部),巩固都节调式音阶。在学生掌握作品第二声
部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初步感受二声部,引入第一声部的学习。第一、二声部分别掌握后进行二声部合作。2.紧抓教材,美育渗透。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美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综合协调作用。学生通过感受
、演唱、表现作品,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83.本土语言,深入感受。声乐演唱是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语言的正确把握直接决定着演唱效果。通过演唱日语歌词,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日本的
音乐文化,从语言入手,突出日本音乐特色,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自然美和余韵美,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同时也为分析作品打下基础。4.合作二部,探究学习。掌握第一、第二声部,学习歌词,师生合作初步感受二声部,再到生生合作实践二声部合作,巩固第一、二声部旋
律的同时,感受合唱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及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
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听音模唱为导入,由学生所熟悉的五声音阶过渡学习都节调式音阶。然后学习歌曲第二声部旋律,同时巩固都节调式音阶。在学生熟悉第二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二声部,教师歌唱第一声部与歌唱第二声部的学生配合,学生巩固第二声部旋律,顺其自然引入歌曲
旋律的学习。根据歌曲旋律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特点,先学习第一、二行旋律,再聆听对比第三、四行与第一、二行旋律,学生感知作品结构后再有重点地学习。然后迁移学习第一声部旋律,学生易唱错的地方再抽出来练习。在学生学习第一声部旋
律的基础上,再加入歌词。然后生生合作二声部旋律,唱准自己声部,同时聆听对方声部,巩固歌曲旋律。2.教学设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音乐特点教师从学生未接触过都节调式音阶,较少进行二声部作品练习的情况。导入环节,
先从学生熟悉的五声音阶入手,过渡学习都节调式音阶。引出都节调式音阶的内容后,学生先学唱都节调式旋律(即作品的第二声部),巩固都节调式音阶。在学生掌握歌唱作品第二声部的基础上,再引入学习歌曲的第一声部。两个声部通过识谱、听旋律、听辨迁移学习等方法巩固练习。最后生生配合二声部。从熟悉的环节导
入,多种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不足之处(1)平时课堂中,学生较多完成单声部作品,虽尝试过二声部作品,但较少进行二声部作品的完整识谱与合作,所以二声部合作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从简单二声部练习开始,提高学生二声部合作能力。(2)教师注意语言需更简洁
,多表扬鼓励学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