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念故乡》教学设计3-八年级下册音乐(五线谱)【人音版】.doc,共(12)页,30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97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念故乡》——初中二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念故乡学科音乐学段初中年级初二相关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运用柯达伊教学法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利用听、唱、写、创方法夯实音乐基础,揭示“门道”,表现“味道”。指导训练解决歌唱中音准、节奏问题,使学生避免惯性歌唱。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合唱及在多声部音乐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歌唱的表现能力。本节课传授教材中其它相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技能,体验音乐要素风格特点,从而增
进学生音乐素养。(二)理论依据本课依据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小孩子从他们的经验中理解是最好的,因此,参与是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识读乐谱和准确歌唱能力”的要求,设计教学环节,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
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念故乡》歌曲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念故乡》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摘选出来的。音乐主题采用了黑人民歌的音调旋律,朴实优美,情深意浓。原曲为降D
大调,4/4拍,慢板速度,这段旋律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民族音乐风格,由英国管独奏。旋律优美朴实,歌唱性强,又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的情绪,因而引发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这种原因,德沃夏克的一位美国学生给这
段迷人的旋律填上了歌词。后来,一首名为《回家》的独唱曲及合唱曲被迅速广泛传播开来。在我国,这首歌曲名为《念故乡》歌曲为C大调,4/4拍,三段体结构,A段(1--4小节),附点节奏使用使歌曲平稳中有一些动力,此段结束在主音给人以平稳之感;B段(5--8小节),旋律多小跳,音乐由mp---m
f的对比变化,是音乐表现出激动的情绪;A1(9-14)音乐由p--f--p的发展,在强烈的对比中,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旋律朴实优美,同音重复和级进较多,形成惆怅、思念的音乐意境。歌词言简意赅,颇有我国古诗词的韵味,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得
淋漓尽致。2、作者: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
,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教我的歌》等。3.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同体材系列中经典交响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出现,是学生学习西方交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是初二年级的一节唱歌教学课
,初二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和简单二声部歌曲合唱能力,一部分学生认识音符唱名,但对各个音的音高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并不能完全唱准每个音。尤其这个阶段变声期严重,对歌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拉近学生的水平,入学后,
教师每节课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听、唱、写、创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2分、4分、8分、小附点等节奏和双声节奏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二度、三度、四度音程的演唱。能够听记简
单的旋律和节奏,初步具备了二声部视唱和演唱的能力。学生的节奏能力强于音准能力,但歌曲中出现的第二到第三乐句高声部16六度同时进行的低声部4七度和声音程还未涉及,仍需巩固。(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本节课采用柯达伊教学法中来训练学生的节奏、音准合唱能力,培养学生协调和多声部听觉
能力。在分组合作中建立多声部节奏协调意识和音准概念,用练自然稳定的声音唱音阶、音程、音组的方法逐步解决学生惯性歌唱的音准问题,运用听、唱、写、创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学生的声音稳定感不够,示范引导、强调要求轻声慢速稳定练
习。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及时评价。知识的传授,方法力求生动形象,避免枯燥。(四)技术准备1.教师练习掌握单人双声旋律的演唱技巧;练习《念故乡》歌曲演唱。2.制作与教学相关的各类电子版图片、音频、乐谱、节奏谱的PPT
演示文稿。(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初二第二学期的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仍存在音不准和识谱视唱较慢的情况。在音准训练中,部分学生声音抖动不够稳定,或者由于变声等原因出现发音困难,音准不够等情况。针对以
上问题,在教学中训练气息轻声歌唱以及运用‘柯尔文’手势变换,进行和声音程音准训练。记忆中央C音的音高,构唱了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部分变声期的学生由于不能唱高音,分在低声部中。这些音准方面的
训练,均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进行,使学生在无伴奏多声部演唱中,逐步建立起音准概念。创作方面练习进行了听记节奏短句和旋律短句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要提示注意轻声歌唱,既保证声音的和谐,也有利于保护声带。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欣赏和体验分小组合唱《念
故乡》演唱中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体会参与的快乐。2.初步感受西方交响乐作品改编的歌曲风格特点,乐于体验艺术魅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听、唱、写、创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掌握歌
曲中出现的5种节奏型;采用教师引领示范,师生互动方法,进行音准、视唱、合唱等能力训练。2.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分析并体验歌曲的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结构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体
验音乐的主要特点;了解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生平及贡献。2.能用自然柔美圆润的声音、把握力度速度的变化和思念期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较好地调整两个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准确歌唱。3.能用歌曲中典型的节奏,完成双声节奏协调练习。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念故乡》,了解体验西方经典交响乐
改编的歌曲的音乐特点。(二)教学难点音准难点:大跳音程及大小三度和声音准五、教学过程(一)常规训练导入1.节奏训练(1)教师手打稳定拍口读下列两组节奏短句,学生对比听辨、模仿并记写在本上。(2)学生分组前后同时读
和两组节奏同时读的双声节奏练习(3)根据第一组节奏进行节奏编创,并进行个别展示。要求:速度统一稳定,力度适当【设计意图】听唱写创的节奏常规技能训练:歌曲中5种节奏元素的巩固练习及多声部节奏卡农的训练,两组节奏短句均来自歌曲《念故乡》中典型节奏。目的是巩固已掌握的节奏元素,充
分体验歌曲节奏特点,为学唱《念故乡》做好节奏上的准备。小附点、二八节奏、四分节奏、二分节奏都有学过,容易混淆故做对比练习,以加深印象。分组双声节奏的练习,培养完成多声部节奏意识,培养学生协调能力与多声部听觉、相互协作的意识。另外,也做上
课前的热身,活跃气氛。2.音准训练(1)教师用柯尔文手势示意学生构唱中央C音高(2)教师用柯尔文手势示意唱名,指导练习唱准下列音阶、音组、旋律短句。音阶:要求:提眉亮眼,收下巴,打开口腔,稍收下巴,保持声音的圆润自然;旋律短句:演唱要求:要轻、要自然、要稳定(
声音不能抖动,忽强忽弱,保持声音平直,气息平稳。)旋律短句:演唱要求同上合唱短句:要求:声音自然,要轻声,稳定;互相倾听调整力度均衡和音色靠拢;速度稳定统一;音准节奏准确。音组:旋律短句:音组:旋律短句:合唱短句:要求:声音自
然,要轻声,稳定;调整力度音量均衡;音准节奏准确。【设计意图】音准常规训练:用柯尔文手势辅助音准,训练内心听觉,材料均来自歌曲《念故乡》中音准6度7度大跳难点,锻炼识读乐谱能力,为后面的准确歌唱做铺垫。熟悉大调音阶,为学唱歌曲做准备。二部合唱训练,演唱时明确要求:音准、节奏准确,声音自然稳定、轻声
歌唱,互相倾听,声音互相靠拢;提眉,收下巴,打开口腔,发生位置一样。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和合唱能力,建立多声部音准意识。(二)出示课题,学唱歌曲1.学习视唱低声部旋律,教师书写课题。2、师生合作,学生唱低声部,教
师轻声跟唱高声部。问:哪位同学听到老师演唱声音了?要求:声音自然连贯,一小节一换气;调整音色像一个声音靠拢,保持力度均衡。演唱时,吸着气儿,抻着劲。3、学生复习背唱高声部旋律,教师轻声跟唱低声部。4、出示合唱谱,学生分声部合唱歌曲旋律。看时间增减(小组展示)5、结合低声部分析
歌曲旋律特点及创作手法提问:观察节奏、旋律创作有什么规律?创作手法:“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和“变化再现”,及曲式结构A+B+A'特点。提问:歌曲附点节奏从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开始减少或者没有了?两个乐句之间是
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叫做什么创作手法?6、要求学生把曲式结构书写在笔记本上,并牢记书写方式。教师过渡语:歌曲节奏平稳中有动力,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特点鲜明,歌词也朴实优美、言简意赅、情深意浓,颇有我国古诗词特点。7、欣赏歌曲,启发思考
。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简介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设计意图】提前解决识谱难点句,边分析边实践体验歌曲的节奏、旋律、创作特点,揭示“门道”品味“味道”加深对西方音乐风格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范唱或者欣赏音乐前提示,能够带着思考
欣赏,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感受歌曲情绪,领悟歌词内涵;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换声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引领示范,合唱技能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且,每一步提出具体演唱要求。学生能尽快的在实践中掌握歌曲的技能技巧,也为今后的班级合唱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三)表现歌曲与创作1、介
绍歌曲中的几个力度记号pmpmff;2、结合低声部旋律乐谱介绍力度层次的安排,体验力度表现作用。3、总结歌曲音乐特点,提出进一步演唱要求4、提出进一步歌曲表现要求:声音柔美、气息连贯;咬字吐字清晰;较慢的速度;力度有层次变化:思念的、深情的情绪。两个声部之间互相倾听、控制
力度均衡;调整音色统一、声音靠拢;节奏、旋律准确;保持声音位置一样等技巧来表现作者思乡之情。【设计意图】结合作品识别力度记号,体验要素给歌曲表现带来的变化。从歌唱状态、吐字、咬字、声音、力度、速度、情绪、音准、节奏、
声部间的均衡与和谐,巩固这几方面的表现技能,恰当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做歌曲再创作的主人,全面的较好的提升合唱能力和歌曲表现技能。5、抽测两小组学生演唱歌曲。检测学生对本课二部合唱演唱技巧掌握情况。【设计意图】检测学
生对本课二部合唱演唱技巧掌握情况。(四)小结与检测阅读一段文字点题结课,进一步感悟作曲家对祖国家乡思念与热爱之情,加深对歌曲内涵理解,记住作曲家。【设计意图】记住音乐家德沃夏克,感受德沃夏克热爱民族艺术的精神境界。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
本课采用教学过程中描述性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包括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巩固练习的评价以及演唱方面的评价等。(二)评价量规1.能够准确歌唱《念故乡》。2.通过课堂的检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清晰的咬字吐字、轻、自然、稳定的声音;积
极的歌唱状态;控制调整自己的音量和力度,较和谐准确的分声部演唱歌曲,对歌曲《念故乡》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3.能够积极的参与课上的各种实践活动。七、教学设计的特点1.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以《念故乡》的歌曲特点分体体验为例,进行了节奏、音
准、识谱视唱和基本合唱能力的培养,识读歌曲乐谱以及合唱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柯达伊教学法,采用听、唱、写、创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关注相关知识的传授,方法力求生动有时效性。学生在听、唱、写、创等音乐活动中不但学会了歌曲,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更多的音乐能力,为日后的
进一步学习和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2.本课十分注重学生合唱基本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片段到整体,由单声部到二声部,采用难点分散的原则,每一个环节渗透一个演唱技能技巧,让学生逐步在实践中掌握
。节奏训练过程中,提取歌曲中的两组节奏短句,小组分工合作中,提高双声部节奏能力。3、本节课符合现在课堂要求的有几点:第一,教师课堂的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和柯达伊手势一个声部,同时口唱另一个声部的几次示范,增强了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便于学生模仿,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根据北京市中
小学生音乐学科课堂常规要求中的第二条规定,学生在演唱前两个声部教师范唱或弹琴给出第一个音,比较规范的训练学生合唱技能;第三,师生互动的演唱二声部曲谱教学方法的运用,非常有时效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掌握很快;第四,本班男生从始至终较准确的歌
唱独立地承担一个声部,也是初二处于变声期的孩子们的一个亮点。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实效性。在柯达伊教学法的指导下,运用听、唱、写、创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关注相关知识的传授,方法力求生动形象,避免枯燥。学生在听、唱
、写、创等音乐活动中,不但学会了歌曲,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更多的音乐能力,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2、重视课上指导,这是一节唱歌课,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状态、轻自然稳定的声音、清晰的吐字、咬字,不同的力度层次变换,和声部间的力度控制与自主调整音色,训练二声部
演唱和谐能力。符合歌曲特点的情绪歌唱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对歌曲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曲式结构,牢记正确的书写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理解歌曲的内涵,体验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规范练习,让学生根据音乐要素特点进行
归纳,体验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给音乐带来的美妙变化,对歌曲进行再处理自主表现歌曲。3、本节教学容量较大,时间紧凑,对于节奏、音准基础较差的班级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书写节奏时结尾的双纵线划得不齐整,教师应及时提醒,教师的范唱应富于表现力。
但是,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再精炼、准确、生动会更好些。总之一节课录完之后,总觉得有多处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全面的提升自己,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