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小放牛》教学设计3-七年级下册音乐【人音版】.docx,共(5)页,17.77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90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小放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唱河北民歌《小放牛》。2、欣赏京剧折子戏《小放牛》并模唱第二乐段。【教学类型】学唱为主,欣赏为辅的综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河北民歌《小放牛》,使学生初步了解河北民歌德特点以及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过程与方
法:欣赏京剧折子戏《小放牛》并模唱第二乐段,与河北民歌《小放牛》相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河北民歌《小放牛》。2、
切分音的准确处理。【教材分析】《小放牛》是民间歌舞剧《小放牛》中的一段男女对唱。剧中小姑娘间路,们皮的小收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间一答的对起歌来。这首河北民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四拍,一段体,五声微调式,
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国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与同头换尾)。音调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
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该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国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阿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河北民款。【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启发,才能调动他们脑海里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并与音乐之外其它学科知识有
所联系,更好理解把握作品。【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模仿法【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1234|5-Ⅱ5432|1-Ⅱ同学们好!老师您好!二、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在走进教室时,有没有注意老师播放的是一首什
么歌曲?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地方民歌:江苏民歌《沂蒙山小调》:湖南民歌《一根竹学容易弯》:湖北民歌《龙船调》(师生共唱片段)今天我们又将走进哪里,了解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歌呢?答案
没有揭晓之前老师先来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师唱:河北民歌《小白菜》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民歌吗?这是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民歌《小放牛》三、新课进行:(一)欣赏河北民歌《小放牛》,聆听时请注意歌曲中描绘了几个人物?(课件展示)
师问:估计同学们已经听出来了,歌曲中有哪些人物?生答:鲁班张果老柴王爷师问:同学们知道鲁班是做什么的?张果老呢?生:(答略)老师总结: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的
祖师爷。张果老八仙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神仙,而柴王爷是天富星临世,在天界专管财政。可见我们这首歌曲一定是与我们的神话故事有关联的,那么这首歌曲背后呢有着这样一个故事:(二)讲述歌曲背景故事:相伤赵州桥是鲁班所造,这座大桥建成后,八仙
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去赶热闹。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于是他们便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驱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带着装有太阳、月亮的楷裤,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
”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见不好,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签掉在
桥上时打出的圆坑。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了下来,有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到赵州桥去看一看,寻找这些仙迹。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这首歌曲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河北民歌《小放牛
》。(三)教唱歌曲:1、用电子琴伴奏,教唱歌曲。(两遍)师:大家感觉这首歌曲哪些地方演唱起来有难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师:(引出本课重难点)2、解决重难点切分节奏:0XX空大大3、教唱歌谱: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切分强位休止的节奏,为了我们更准确的演唱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把这首歌曲的
歌谱学习一下(屏幕展示歌谱,教唱两遍)4、教唱歌词5、用“啦”演唱一边歌曲6、师生共同完整演唱歌曲(四)师生互动,分角色演唱歌曲:1、师问生答。2、女生问,男生答。(五)欣赏京剧折子戏唱了那么久同学们累吗?我们休息一下,欣赏一段视频(课件展示京剧版《菊花台》)。刚才这段戏曲同学们熟悉吗?对,它
是根据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改编的。所以,不同的歌曲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就会有不同的韵味。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放牛》也有另外一种版本,我们一起米欣赏,聆听时思考这种版本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河北民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1、欣赏京剧折子戏《
小放牛》并积极思考问题。师总结:京剧折子戏《小放牛》是根据河北民间小调的旋律变化重复发展而形成的。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刁难,要村姑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演唱起来。2、介绍京剧折子
戏: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3、模唱京剧折子戏《小放牛》的第二乐段。4、学生自由讨论、组合,表现京剧折子戏《小放牛》的第二乐段。(六)巩固本单元
内容: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再次感受一下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的韵味。(播放本单元所有民歌片段)。我们每一节课来上单独的一首歌曲时感觉有那么强烈,我刚才从大家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每换一首歌曲时大家会感到;
哇原来是这样的啊!这就反应出我们中国民歌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博大的文化背景。(七)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河北民歌《小放牛》,也欣赏并模唱了京剧折子戏《小放牛》。这说明我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丰富,形式多样。它们之间相互交义渗透,经历了漫长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丰
厚的积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相信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会水远陪伴我们,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民族民间言乐永远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做!【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小调集萃单元,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小调。因此,我将河北民歌《小放牛》作为
重点教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中国民间小调的学习,加深对中国民歌的认识。这首歌曲唱会容易,唱好不简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于流行音乐,对中国民间小调的学习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上好这节必须颇费一番心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间小调、热爱中国民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