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雨打芭蕉》教案-八年级下册音乐【辽海版】.doc,共(2)页,3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73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雨打芭蕉》音乐教案课题:《我的祖家是歌乡》《雨打芭蕉》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感受体验《雨打芭蕉》的音乐情绪,听辨广东音乐及福建南曲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初步认识这两种音乐体裁的音乐风格。过程与方法目
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唱歌。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能够背唱其中的一首歌曲。课题:《我的祖家是歌乡》《雨打芭蕉》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感受体验《雨打芭蕉》的音乐情绪,听辨广东音乐及福建南
曲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初步认识这两种音乐体裁的音乐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唱歌。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能够背唱其中的一首歌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喜欢演唱高山族和黎族民歌,喜欢聆听广东音乐及福建南曲,并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教学
重点:欣赏: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教学难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光盘、钢琴、课前分析:学唱歌曲前,让学生聆听老师的范唱或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的艺术形象留有完整的印象,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曲谱不难。学唱歌曲时,可适当地采用视唱法引
导学生学唱歌谱。如果多数学生的识谱能力困难较大,也可用听唱、模唱的方法,随琴唱谱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唱歌词时,要注意第二乐句的准确性。教学过程:《我的祖家是歌乡》高山族人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台湾省。其次,在福建、武汉、北京、上海等地也有高山族同胞散居。由于居住地区及语言上的不同,高山族又分阿
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几个支系。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类。其一为劳动歌。它产生于(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农耕、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其二为生活歌。它包括了情歌、舞歌、酒歌和儿歌等。其三为仪式歌。它多用于婚礼、
葬礼及各种祭祀活动。其四为叙事歌。它多以传说、故事为歌唱的内容。在上述四类民歌中,除了单声部歌曲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多声部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是流传在台湾高雄、台东一带的排湾支系民歌。它属于舞歌类的“欢乐舞曲”。这首歌通过赞美祖祖辈辈喜爱唱歌的风俗习惯来表现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
情。《我的祖家是歌乡》为C羽调、2/4拍,小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雨打芭蕉》1.《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中早期的优秀曲目之一。乐谱初见于1917年(也有人说约于1920年以前或1921年)左右丘鹤俦编
著的《弦歌必读》。此曲最早由广东音乐名家吕一带。目前,不仅在全国广为流传,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很大影响。广东音乐的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乐种。广东音乐在独奏时多用琵琶
或扬琴。在合奏时有两种基本编制。其一称做“五架头”或“硬弓组合”。它使用的乐器包括二弦、提琴(近似板胡的一种民间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即笛子)五件乐器。其二称做“新五架头”或“软弓组合”。它使用的乐器包括高胡、扬琴、秦琴、椰胡、洞箫五件乐器。这后一
种组合以高胡和扬琴为主,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流传颇为广泛。20世纪50年代后,又在新五架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乐器。如:中胡、大阮、低音提琴等。因此,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广东音乐的旋律,一般以流畅、自然、活跃为主要特点。旋律进行中,常用一定的惯用音型进行装饰。
如:“冒头”(在一句之前起引导和连接作用的装饰音群)、“迭尾”(把句尾长音加以变化,不使单音拖得太长)等。广东音乐的传统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赛龙夺锦》、《平湖秋月》、《鸟投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