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茉莉花》教学设计河3-八年级上册音乐【冀少版】.doc,共(3)页,5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55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茉莉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连贯、流畅、圆润、甜美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并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的风格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委婉、细腻的风格特点,并尝试用
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创造《茉莉花》,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了解我国的民歌已经走上世界舞台。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江苏、河北等地民歌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连贯、甜美的声音有感情的学唱江苏民
歌——《茉莉花》。难点: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能按节奏准确演唱歌曲,做到以情带声,做到歌曲的连贯、细腻、柔美性。歌曲中大量运用一字多音的方法,学生学唱歌曲有难度。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开放式教学法、讲授法等等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钢琴五、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进入教室坐好,师生问好,开始上课。(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二)导入组织学生做课前才艺展示一名学生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图兰朵版)。(学生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用于展现自己,同时可以引出本课要学江苏民歌茉莉花。)
对图兰朵版《茉莉花》进行介绍,讲述普契尼将引用茉莉花创作图兰朵的过程。(通过介绍歌曲、讲述图兰朵的故事来说明中国民歌已经响彻在世界舞台。)2003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维也纳金色大厅位于世界音乐王国——奥地利,是全世界公认
的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能够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或演奏已经成为世界上每一位音乐家的梦想。2003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了中国民歌《茉莉花》,这首经典的中国民歌细腻、柔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现场热闹的场面仿佛是中国民歌引领着西方人过了一个快乐的中国年。中
国民歌能够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是世界的文化。简介民歌定义、特点、分类。(让学生对民歌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给学生观看茉莉花图片。并让学生思考形容茉莉花的词语。引出本课要学的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认识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风格特
点。)(三)学新1.初听歌曲茉莉花,听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和歌曲让我们想到的画面。听完歌曲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后找学生回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感受歌曲优美、委婉、细腻的情绪
已经少年想摘花又不敢摘花的画面。)2.复听歌曲茉莉花。让学生跟着小声唱,并找出觉得难唱的地方,与学生一起解决。(学生自己找出难唱的地方)3.逐句教唱歌曲茉莉花,4.学生完整演唱茉莉花,并告诉学生要把歌曲唱优美、细腻。(注意学生唱出
感情,唱出美的感觉,不能喊唱)5.给学生欣赏江苏方言版的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对比两首茉莉花,找出异同点。并找出同样歌词意思不同风格的原因。(不同点从旋律性和歌曲风格找。)6.鼓励学生喜欢民族音乐,并将民族音
乐传承、发扬光大。(四)拓展找学生为歌曲即兴伴舞,(鼓励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发展表现音乐能力。)并观看扇子舞视频。(五)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怎样的收获和认识?并总结本课所学与学生表现。(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
世界音乐文化的宝典,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欣赏,同学们要真正的喜爱民歌、走近民歌,因为“民歌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瑰宝”,所以我们要永远的把它传承下去。)七、教学反思当失败来临时,我才知道自己差的真的很远。但我坚信失败后的爬起,会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
。讲完课走出录播室,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说我太紧张了,可是我为什么会那么紧张呢?又不是第一次走上讲台,又不是第一次有其他老师听课。到底就是准备不足。这也就造成了对自己讲课的内容做不到得心应手,讲课时不够熟练顺畅,时间把控不到位。我们都知道做一节好课需要一次
次的磨、一次次的改,而我对这节课的准备显然是不够的。准备不充分,是导致这节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节唱歌欣赏综合课,学唱歌曲是这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都是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仍有部分学生不敢唱甚至不会唱。这是教法的问题。如何调
动所有的学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最适用于学生的教唱方法,让几乎所有学生都学会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依然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我自身的音乐素养也需要提高,讲课是教唱环节我的自弹自唱,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自己都没有唱优美唱出细腻,又如何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呢。
失败后,再爬起,愿在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