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民歌》教学设计4-八年级上册音乐【冀少版】.doc,共(4)页,9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55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中国民歌》年级学科初中音乐教材版本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初中《音乐鉴赏》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民歌〉中的内容,讲的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中国民族的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
,进而体会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二、教学目标1)讲解认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民歌体裁,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国民歌的地方风格。2)让学生了解有关民
歌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民歌的风格。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奇好动,爱展示自我,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但是年龄较小,对中国民歌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追捧国内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喜
爱的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去关注、了解中国民歌,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找视频资料,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民歌。并对它产生兴趣。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课前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课上老师范唱歌曲《康定情歌》,从而引起学
生们对地方民歌的注意,导入本节课题。二.中国民歌的主要体裁是: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首先请两名学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掰手腕,老师喊“加油”,然后学生一起喊“加油”。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师生共同总
结并体会“一领众合”号子的演唱形式,从而引出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劳动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
领唱,众人合唱,简称“一领众和”,另外还有齐唱或独唱等形式。劳动号子的特点:曲调铿锵激昂、节奏更固定,沉着有力。音乐风格坚毅质朴,粗犷豪放。欣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它是一首四川民歌,体裁属于民歌里的劳动号子。师生
即兴创编号子。2、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我国的重要山歌的歌种: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晨曲等。山歌的演唱形式有低唱、对唱、领唱、合唱等。欣赏民歌《放马山歌
》。3、小调:是一种在城镇中流行的民歌,故有“里巷之曲”之称,小调又叫“小曲”。小调的基本特点:曲调抒情、流利,感情委婉、细腻,结构规整、均衡,节奏匀称、整齐。对比欣赏民歌《茉莉花》采用劳动号子和小调融合的演唱方式来演唱歌曲。它是一首江苏的民歌,是民歌里的“
小调”。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教学导入课前播放《小放牛》,老师范唱《康定情歌》,提问学生是什么地方的民歌,从而引起学生们对地方民歌的注意,导入本节课题.通过老师范唱歌曲《康定情歌》导入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二播放课件讲解中国
民歌的内容欣赏经典作品学生游戏掰手腕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学唱并创编歌曲学生探索发现,获取知识,更直接的学习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三归纳总结师生总结中国民歌的特点加强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深刻印象六、教学评价设计:采用问答式及教师讲解的方式交叉进行学生课堂自我评价姓名班级等级项目优秀良好合格课堂知识
掌握情况能完全熟练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能够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能基本掌握所学知识。活动探究的参与情况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比较积极的参与活动。能够参与活动。团结合作的态度小组活动探究积极热烈,学习氛围非常融洽。能较积极的参加
小组活动。基本能够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七、教学板书中国民歌1.号子2.山歌3.小调八、教学反思整节课内容饱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刚上课时还有些紧张拘谨,通过不断的调动和鼓励学生的上课状态越来越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感受并了解了民
歌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欣赏、学唱和游戏的过程中很积极,认识了中国民歌的特点和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