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五单元《梨园曲苑竞芬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音乐【桂教版】.doc,共(4)页,5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47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桂教版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梨园曲苑竞芬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梨园曲苑竞芬芳》汇合了中国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如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彩调剧等等。本单元把认识京剧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认识广西本土的彩调剧,灵活地渗透博白本土的桂南采茶戏;第三课时再认识其他地方戏种。
彩调剧和桂南采茶戏具有相似的风格,歌舞并重,以“三小戏”为主。本课所选教材中的《盘花》选自广西彩调剧《阿三戏公爷》丑角唱腔,旋律带有说唱性,十分风趣、活泼,常用于对答式的演唱。此为阿三与公爷的对唱,主要是桂柳话。而桂南采茶
戏的《采茶》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客家方言演唱,是博白学生所熟悉的方言。《采茶》属于传统茶腔,短小精悍,五脏俱全,有唱腔,有夹白,典型的“三小戏”。而对桂柳话不甚熟悉的博白学生来说,选用他们熟悉的客家方言
演唱的桂南采茶戏,既能激起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又能提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比七八年级的学生要成熟些,知识也有一定的储备,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有了些基础,因为博白县的整个客家文化
大环境,他们对本土音乐也是有所耳闻的,但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心境自然和常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本节课尽量带给他们轻松和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广西代表剧种的历史和相关知识,能对戏曲艺术感兴趣以及关注本土文化,提高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观赏、演唱、比较等音乐实践活动,体验彩调剧和桂南采茶戏的艺术魅力。三、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彩调剧和桂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学唱传统茶腔《采茶》,尝试体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教学重难点:一、重
点:初步了解彩调剧和桂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感受和体验它们的特色和表演形式。二、难点:体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教法与学法:体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教学(具)准备:电子琴、扇子、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旧引新(4分钟)1.播放《唱脸谱》2.复习
京剧有关戏剧知识,引入彩调剧。【设计意图:以戏歌《唱脸谱》导入,复习旧课知识,重新激起学生兴趣,顺理成章从“国粹”引入广西地方剧种——彩调剧】二、新课教学(一)认识彩调剧(8分钟)1.简介彩调剧历史及流行地区2.观
赏视频《盘花》,设置问题:(1)、演员用什么方言演唱?(2)、演员的表演有什么特色?3.回答问题,简单介绍并体验彩调剧的艺术特色,引入博白本土桂南采茶戏。【设计意图:从彩调剧流行地区入手,了解彩调剧的历史和地位,观赏彩调剧经典片段
,初步了解彩调剧的艺术特色并体会其唱腔与方言及人物行当的性格特征关系。自然引入用博白客家方言演唱的桂南采茶戏。】(二)、认识桂南采茶戏(15分钟)1.学唱《采茶》,以及学念客家话夹白2.观赏视频《烦恼村官老犟妻》片段,设置问题:(1)、演员用什么方言演唱?(2)、演员的表演有什么特色?3.回答
问题,并学习采茶歌舞道具之一——扇子的使用【设计意图:从客家话入手,通过学唱《采茶》,并有表情地念白,感受方言表演的魅力;观赏采茶戏经典片段,感受采茶戏的表演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总结的能力,并学习道具的使用,为突破
难点做好准备。】三、实践探究(15分钟)1.用道具扇子分角色表演唱《采茶》,并评价。2.分组讨论彩调剧和采茶戏的特点,并呈现讨论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表演《采茶》,在载歌载舞中感受桂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锻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
践活动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四、拓展延伸(3分钟)1.小结彩调剧和桂南采茶戏的特点2.简单阐述方言与戏曲的关系。3.布置作业:寻找用方言来演唱的其他剧种。【设计意图:小结本课学习内容,用方言与戏曲的关系,激起
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布置作业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下一节课学习其他地方戏曲做好准备。)】板书设计:方言表演形式彩调剧桂柳话载歌载舞桂南采茶戏客家话载歌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