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共(3)页,3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教具:1、电脑课件展示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法。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第1节“大
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
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
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课件“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
”、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
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七大洲的轮廓图片。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
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
大陆漂移呢?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展示课件:板块张裂和挤压的演示动画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
海洋)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
合,古地中海消失。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课后作业: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2.结论:把以上
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反馈提高: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本章节理
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