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点评-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doc,共(2)页,2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0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点评朱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本节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方法。首先,本节课基于课标的基础,合理的确立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有
以下几点比较突出。1、游戏引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零食分类”,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体会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分类的前提条件是数量很多,然后通过生物种类的呈现,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对于生物分类的重要性。这个环节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不光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
生在“做中学”,同时对于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进行分类的习惯也有一定帮助。2、自主学习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方法,而对于所需要分类的生物,学生在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册都已经学过了,所以对于所需分类生物的特征,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的自主学习,使学
生可以对前面知识查漏补缺,同时增加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3、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分类体系确定时,较好的利用了小组互动合作讨论方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分类体系来分,在小组互动合作讨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认识的交流和争论,激
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习过程在交锋中取长补短,互相矫正。这样的讨论能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交流中解决了很多难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交流,所以老师介绍一种被人
们普遍接受的符合生物进行的体系,这样既使得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比较能接受书上提出的分类体系。4、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比较中,老师给出学生两组植物的叶片和花的图片,但不急于
告诉他们区别在哪里,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尝试总结,这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5、教师参与促进了互动学习:老师在提问时,注意每一个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阶梯性,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讨论方向一步步
独立的、顺利的完成任务;参与讨论过程中,除了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补充,还把一些思路、方法交给学生;在班级的课堂交流中,通过学生帮助,老师指导,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6、板书设计合理:利用图表式板书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同时通过板书呈现出了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分类的标准,使学生一目了然。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在教参的建议里,本节课设计应是2课时,但朱老师将其减压为1课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稍显仓促。其次,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时效性差
,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互相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尝试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