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学设计11-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川教版】.doc,共(7)页,4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79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材分析本课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的第一课,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时无处不在的学情分析学习目标1、认识什么是“信息”2、信息有哪些载体存在形式?3、信息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学习重点理解认识信息的概
念和载体学习难点信息的特征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机房上课注意事项1、人要准时到机房。除了书和笔,不得带任何东西进机房。如果带U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一经发现,当即没收!座位按座次表固定不变。2、课前打字练习五分钟。上课守纪律,服从教师安排。3、关于上网和游戏:不得玩任何
形式的游戏!上网时间只允许查资料、看新闻、看视频、聊QQ、发邮件等。4、保持机房卫生,不得乱扔任何东西!下课时凳子、鼠向学生讲解强调课堂要求标、键盘、耳机等摆放整齐。5、电脑有问题,在老师讲课间歇举手反映,不得擅自处理。1.1、信息阅读学习
材料:典故“一鼓作气”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通常是指声音、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意义。及时巩固1.以下不属于信息的是()。A、一张班级课程表B、一段军训风貌影片C、一台数码摄像机D、一份招生广告补充:信息是事物运
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督促学生看书,领会信息含义。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对信息含义做适当拓展。信息有多重要,来看一个IT富豪的故事?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
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2010年,《福布斯》将他评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净资产40亿美元。2011年,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以1
35亿美元资产排名52位。2012年3月的胡润发布全球富豪榜,28岁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以260亿美元位列第八,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富豪。1.2、信息的获取与处理1、信息的获取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
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2、信息的传递拓展讲述马克·扎克伯格的发迹史,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提高兴趣。简单介绍信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烽火狼烟、飞马传书、飞鸽传书——>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
网络3、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可以说,电子计算机就是信息处理机。4、信息的特征一般而言,不管世界上的信息如何丰富,它们通常都具有如下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
存在,需要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比如交通信息通过信号等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2.传递性信息可以传递,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到息的获取与处理拓展讲解信另一个人。3.时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状态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等。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者接受,而且不会消失。5.价值相对性对于不同的人,同一信息价值不一样。6.可伪性(真伪性)有的信息不一定是真
的,所谓“流言止于智者”说的就是这个理。及时巩固1.下面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错误的()A.“孙膑减灶”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真伪性特征息特征B.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C.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D.“两个人交换手中的一个苹果,每个人手中还是有一个苹
果;两个人交换所掌握的一份信息,每个人便拥有了两份信息。”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2.《三国演义》中有关“蒋干盗书”的故事说:在赤壁之战时,蒋干从周瑜处偷走了人家事前伪造好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交给曹操,结果曹操将蔡瑁、张允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曹操失去了仅有的水军将领;最后落得
“火烧赤壁,三军命丧”的下场。这说明信息具有()。A.共享性B.时效性C.真伪性D.价值相对性1.3、信息社会观看视频:苹果眼中的未来世界(用超级解霸软件播放)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
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迅速巩固训练,探究活动组织发展起来的社会。”信息社会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机遇和挑战。自行探究探究内容:UFO是否存在?给出
你的理由!可以上网查询相关材料。在书本第四页填写表格教学反思学生反思教师反思学习收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