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学设计6-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川教版】.doc,共(3)页,6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79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课信息与信息社会一、教学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理论性的内容。为此在课堂教学首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技术,它有哪些特征?其次采用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学会鉴别信息真伪的方法。最后通过讲授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及特点。对这些内容采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信息与信息社会有关的知识,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知道简单的信息获
取途径和处理方法;能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理解信息社会的含意;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2、技能目标:能够收集、分析和归纳处理简单的信息。3、情感目标:过信息的获取、处理的历史对比,让学生认知信息社会的优越性;通过搜索实例,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对学
习和生活提供的方便快捷的好处;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三、教材及学生分析:“信息与信息社会”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川教版《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开篇,也是初中阶段的开篇。
内容有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信息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把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从教材结构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建立信息的初步概念,并通过对信息社会的认识,从知识的角度和从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角度,为学生奠定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坚实基础。本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对学生长远学习信息技术
的爱好和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上好本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容易让初一年级的新生产生兴趣下降的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强调信息概念与学生生活的紧密性,宜使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与方式增强学生的趣味性,促进对信息社会的理解。本课教学使用1课时。
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对新学校,新教师、新教材和身边的所有新事物均感到相当好奇,对新知识的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学科特别是网络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初一年级的新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
,认识较为直观,更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2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当前,大多小学都有网络教室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已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所处的学
段来看,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含意和掌握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了解信息社会的含意五、教学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六、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七、教学内容及教法设计老师以引导、提示为主,创设情境,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信息和信息社会八、板
书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的特征三、鉴别信息真伪的方法四、信息社会的含义五、信息社会的特点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策略教师活动策划学生活动策划引入5分钟介绍教师先自我介绍,然后请个别同学介绍,让同学们思考通过各自的介
绍传达了怎样一种信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准确的或是不确定的,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学生回答新课(信息)10分钟讲解、多媒体电脑演示1、信息的含义2、信息的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可存储性、可共享性、可传递性、载体可转换性、时效性、可
伪性学生理解、记忆新课(信息与信息载体)10分钟讲解、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多媒体电脑演示锣声和鼓声本身是什么?传递的是什么信息?用他们在特定范围中传递信息有什么好处?甄别信息真伪的方法:1、根据信息来源途径判别。2、多渠道地获取信息。3、根据原有的经验
判别。4、向权威机构核实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3新课(信息社会)5分钟讲解、多媒体电脑演示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学生思考、记忆新课(信息社会)10分钟讲解、多媒体电脑演示信息社会的特点:(1)信息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4)多种形式的提供给多种感官的信息。学生思考、记忆总结5分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区别了信息与信息载体,了解信息与信息
载体的关系,理解和掌握了获取信息和处理方法。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们要利用现代化的工具,特别是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迅速搜集、分析、归纳整理我们身边的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学生理解作业十、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