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合并课时2)教学反思-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doc,共(1)页,5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7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合并课时2)》教学反思将两节课的内容整合,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观察结构,学会生物绘图。第二课时结合上一节课的观察,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是:将观察细胞的实验放在先,讲述细胞的结构放在后,这不仅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
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学会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符合探究式教学方法。本课时除了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还将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介绍的显微镜技术发展的历程、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的“施莱登、施旺与细
胞学说”进行整合和适当拓展,整合出了一个显微镜的发展史和细胞学说的创立史。教师通过视频资料,将显微镜的发展史和细胞学说的创立史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分别提出若干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
可以使学生感触到科学家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细胞学说的创立是一个过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等。这种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对于实现新课标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一个动态产生过程,也让这个科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科学态度,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解析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
重要途径。本节课视频信息量大,重点素材选取DiscoveryChannelSchool系列教学片《细胞》中的片段。借助片中的《细胞简史》,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仿真科学家的疑问、假设和判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做科学的“难”与“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节课中虽然无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但也在观看《细胞简史》回答教师提问中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