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案设计2-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docx,共(6)页,25.75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5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
民族大起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杰出人物的影响及其
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视频新闻新
闻中提到的委内瑞拉,全称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国名中的玻利瓦尔是1999年重修宪法时加入的,用以纪念开国英雄西蒙.玻利瓦尔。那么玻利瓦尔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功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第一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设计意图:通过新闻材料,引发学生对
所学相关知识的思考,自然进入新课。)教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委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许多中国游客到委内瑞拉及所在的拉丁美洲去旅游,领略异国风情,让我们跟随着小导游一起去看一看吧。(设计意图:利用旅游的方式,编排情景剧,其中重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及主要人物事迹,参与度高,既掌
握知识也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板书: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有请小导游导游同学: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拉丁美洲,我是你们的导游XX,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游览拉丁美洲,今天我们的第一站是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广场,大家看,广场上有一个庄严的雕塑。游客同学1:这
个雕塑是谁?游客同学2:雕塑上面的人物跟我兑换的外币上是一个人,导游,这是拉丁美洲的“毛主席”么?(展示)导游同学:这个是我们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19世纪初,在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宣布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
人、黑人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尔多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导游同学:好,让我们前往下一站
繁华的阿根廷,来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光吧。游客同学3:看,这里怎么这么热闹,这些人怎么都抱着足球?他们在干什么?导游同学:阿根廷正在举行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这些都是球迷们。游客同学4:这个比赛是为了纪念玻利瓦尔么?导游同学:对,还有圣马丁,在他们两个的共同努力下,拉丁美洲大部分的国家都
获得了民族解放。他们共同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时间过得好快。大家玩的开心么。我们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之旅到这就结束了。教师:通过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之旅,我们了解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那么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为什么要反抗殖民者的统治呢?(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原因)展示课件,合作学习,分析拉丁美洲独
立的原因。材料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疯狂地掠夺贵重金属,到处寻找金银产地。16-18世纪西班牙掠去了约250万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小组汇报:殖民者疯狂掠夺拉丁美
洲的金银材料二:《西属拉美殖民地社会阶层示意图》土生白人是早期殖民者以及宗主国移民的后裔,是经过长时间的繁衍而形成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群体,成份有地主、神甫、中小军官和官吏、律师等。在殖民时期的美洲,土生白人一般被排斥于教会和国家的
高级机构之外。小组汇报:土生白人没有政治地位材料三:美国,位于北美地区,美国建国前,曾长期遭到英国的殖民统治。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美国人凭借一万多临时拼凑的民兵打败了横行四海的英国人,经过北美人民的艰苦抗争,终于在1783年9月3日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
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180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西班牙,任命他的胞弟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政府首脑。拿破仑通过解除西班牙皇家的政治实权,给南美殖民地获得自己的政治独立奋起斗争提供了良好
的时机。小组汇报: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教师:在亚洲有一个国家被称为“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这个国家是?学生:印度教师:让我们一起领略下印度的别样风景(展示课件)风光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伤痕,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早在17
世纪就开始了。教师:到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所占领,印度人民的生活又是如何?展示材料一:为了满足英国国内工业的需要,英国殖民当局要求印度农民多种棉花,少种粮食。英国把印度的棉花加工成布
匹再返销印度。1818—1836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纱增长5200倍,印度的纺织业被挤垮了。材料二: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而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纱由不足100万匹增加到了5100万匹以上„„往日工业发
达和人口稠密的城市,如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1824—1837年人口从15万减至3万。材料三: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材料四:1770年孟加拉一次饥荒,死亡人数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_______英国驻
印度总督本丁克结论:殖民者对印度的经济掠夺材料一:英国政治上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定王公死后若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领地就归英国所有。结论: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政治统治(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并分析材料,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展示:1857年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发
下了一种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新子弹,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当时,驻印度的英国军队中有大量的印度土著雇佣兵,简称“土兵”。这些印度土兵不是印度教徒,就是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视牛为神圣,伊斯兰教徒则忌食猪肉,现在,殖民当局发下这种新子弹,显然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的侮辱。他们愤慨万
分,印度教士兵手捧恒河水,伊斯兰教士兵面对《古兰经》,发誓要向英国殖民者报仇雪耻。这是起义的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学生:几名同学表演涂油子弹事件,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教师:英国的殖民统治激化了印度社会的矛盾,人们被迫奋起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了。教师: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章
西女王是这次印度民族起义中杰出的女英雄。展示:《章西女王像》学生:女生齐读感受章西女王精神教师:从齐读当中感受到章西女王什么精神?学生:因为章西女王是为了印度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她的行动代表了广大印人民的利益;(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
生讲述章西女王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敢于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呢?请结合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分析。展示:《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学生: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有三个起义中心,密拉特、德里、章西,他
们各成体系,没形成统一领导,使得他们前后不能呼应,不利于战争的开展。教师: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英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印度民族大起义具有怎样重要的历史意义,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印度民族大起义
的历史意义。学生: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民族解放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
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总结: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课件表格)习题巩固、链接中考1.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疯狂扩张,进一步激化了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以下斗争以反对西班牙殖民
统治为目标的是A、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B、美国独立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2.比较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的历史功绩,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同之处是A、反抗殖民统治B、为民族独立而战死C、摧毁了殖民统治D、赢得了国家的解放3.下列历史人物都曾经领导过本
国人民进行反抗侵略的斗争,成为本民族的英雄,其中,不属于抗击同一个殖民国家的是A、林则徐B、章西女王C、玻利瓦尔D、华盛顿材料题图一: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借经商贸易之名,以掠夺性的剥削来压榨印度人民,以武力来蚕食和霸占印度国土。印度民众对
立情绪不断增长,终于爆发了大起义。1857年5月10日,起义首先在密拉特爆发。各地士兵和民众纷纷响应,不到4个月,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几乎整个北印度。起义势力以德里、坎普尔和勒克瑙为三大中心。图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的残暴统治和大肆掠夺,
引起当地除欧洲白人以外的所有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并由此引发了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1813年,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斗争。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
,不屈不挠,英勇作战,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1)根据文字介绍分别写出印度和拉丁美洲人民反抗的殖民国家。(2)以上图文介绍反映出起义的性质是
什么?情感目标突破:追求自由和平等,促进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正义事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旧中国时期,我们也曾遭受殖民侵略,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历历在目,新中国国富军强繁荣昌盛,作为21世纪祖
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强国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