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二、内能》教学设计1-九年级物理全册【北师大版】.doc,共(4)页,14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13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引入: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分析:暖瓶没有运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也不是电
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课题10.2物体的内能时间课标要求了解内能和能量。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物质内部的构成有
了认识,同时在八年级的第九章又学习了动能和势能,通过回顾前面所学内容较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4.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
单位是焦耳。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教学难点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学习方法指引讲解、引导、分析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铁丝、墨水,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教学过程(第2课时)新课教学一、物体的内能教师讲述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让同学联想运动的分子是否
也具有动能。同样通过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推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www.renjiaoshe.com2、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
下都具有)。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教师作启发诱导)师生总结: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
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学生观察后交流讨论,然后回答:物体内能的大小和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物质的种类等都有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在初步给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得出内能的定义。激发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过渡到新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1、热传递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观察课件上两幅图,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热传递: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学生举例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高。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2、做功〖演示〗压缩空气引火
实验。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生活事例: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
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10-22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三、热量1、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热量的单位:焦(J)2、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
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学生举例学生观察学生思考后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一个物理概念:内能。要知道这个概念的确切
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学生小结。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作业布置一、本节知识巩固:1、下列属于
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B.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2、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
冰可从0℃的水中吸热B.100℃水的内能比0℃水的内能大C.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D.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学生练习完成二、新知识预习P15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学
反思一、亮点: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从教学中发现问
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为以后更好的教学三、再教设计: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
烈,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效果应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