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六、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4-八年级物理下册【北师大版】.doc,共(3)页,4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12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模块:初中物理2、年级:初中八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十章第三节5、学时数:45分钟(1课堂)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知道F浮<
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3)理解并掌握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4)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的现象,解决生活的问题。2、过程与方
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2)通过受力分析,公式的变形,得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物
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1、用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通过自主推导掌握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3、通过合作探究掌握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沉
浮条件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2、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
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重力不同的乒乓球在清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
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的两种方法;3、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
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
,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4、设计思路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
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学生实验探究与教师、学生演示实验相结合、观察实验现象与作图受力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比较详解、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学过程设计成以
学生对浮沉现象认识的实验探究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科学思
维方法训练以及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实验引入老师把一个完整的橘子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橘子会浮起来。如果把橘子分成两部分呢?把橘子皮和瓤分开,再分别放入水
中。学生观察橘子皮会浮起来,橘子瓤会沉入水底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受力分析,初步得出结论投影:一边观看一边解说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以及上浮和下沉的最终结果。再分析水中三个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初步得出结论。对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
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进行解答。探究: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5’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阿基米德原理法来对上面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证明。学生分组合作积极思考重力和浮力的测量方法,并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论证结论。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推导: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3’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可把物体的浮沉条件改写为用密度表示的形式:因为FgV浮液排,物体重力GgV物物物,又因为是全部浸
入,VV排物,于是有:FG浮液物,必有,物体上浮FG浮液物,必有,物体悬浮FG浮液物,必有,物体下沉学生对悬浮、上浮和漂浮三种情况进行推导分析,并展示他们的结果。学生自己对公式进行推导,得出密度与物体
浮与沉的关系,使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课堂总结投影: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以及学生一起回答回顾本课,对所学1’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两方面来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总结。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合
作交流浮力的应用让学生把自己的办法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是通过改变说明因素来实现物体的上浮的。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轮船,潜水艇(视频软件进行讲解),气球和飞艇一起分析工作原理。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
实验:利用辅助器材(盐,气球),使鸡蛋、橡皮泥、带盖的瓶子和石头这些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1、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解决方案,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动手能力并培养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学以致用。2、把学生的解决问题方法,联系实际生活
,他们便于理解,增加信心。当堂检测投影:三个简单练习,进行讲解学生单独分析回答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四、板书F浮<G下沉ρ液<ρ物F浮=G悬浮ρ液=ρ物F浮=G漂浮ρ液>ρ物F浮>G上浮ρ液>ρ物五、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
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这样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不断地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体现了新课标的开放性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重视培
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