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7. 眼睛与光学仪器》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9)页,1.18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4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眼睛和光学仪器》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七节作者姓名:林晨云工作单位:东莞市南城中学联系电话:13662733289邮箱:826927187@qq.com【课题】《眼睛和光学仪器》【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属拓展性内容,都是上节课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形成将科学
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对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及光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已深入研究。本节课主要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八年级学生已在生物课学过了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本节课可以说是复
习旧知巩固应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2.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3.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
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教学难点】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原理【教学用具】照相机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屏、LED光源、眼镜。【教学流程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图片引入探究照相机工作原理。实验探究:照相机成像规律及工作原理。眼睛的
构造和眼睛的成像规律。实验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实验探究: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课堂小结:眼睛和照相机的对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图
片和一些精彩的时刻的图片。欣赏我们伟大祖国的美丽景色,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师:摄影师用照相机为我们呈现了祖国美丽的山河,捕捉了许多精彩的瞬间,那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照相机是如何成像的?生:想。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照相机的原理
和一些光学仪器。板书:§3.7眼睛和光学仪器学生欣赏图片,创设情景对学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照相机成像规律介绍照相机的结构,指出主要部件是凸透镜、胶片、光圈和调焦环。(用照相机模型观察屏幕上的图片)提问1:同学
们有没有用过照相机?照相机底片上的相与物体对比,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问题2:此时物距与焦距是什么关系?生:u>2f问题3:要使光屏上原本缩小的像变大一些,应该怎样改变物距和像距?问题4:使用照相机拍照片时,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一些,镜头应该是靠近物体还是远离物体?镜头应往
外伸还是往内缩?用照相机模型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学生活动: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LED光源模拟照相机成像,探究其成像规律。对照相机的成像规律有真实的体验。用实验得出成像规律。三、眼睛的构造(一)出示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二)请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内容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3页:眼睛
中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填像的性质)。(三)请同学之间交流,展示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体验:请同学们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
怎样调节的。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明确: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展示:一、
眼睛:学生看图中模型自主学习书上内容,并完成学案上的内容根据对比图片,理解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学生体验交流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对比中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能力、学
习知识。通过,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1.晶状体和角膜——凸透镜2.视网膜——光屏记录笔记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四、设置问题步步引入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播放课件】演示
眼球的自动调焦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
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明确: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学生观看课件,并总结眼睛看清物体的原理看课件,同时理解睫状体的作用以及晶状体的调焦原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课件辅助学生理解眼
球的自动调焦五、层层深入实验探究活动:出示光具座,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让同一平行光线照射,观察它们的焦点。在光具座上分别作好记号。回答下列问题:探究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学生实验:(1)分别用10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作为人的眼睛,光屏作为人的视网膜。观察时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此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固定三者位置。(2)当晶状体变厚时,晶状体的焦距变小,用焦距5cm的凸透镜代替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视网膜上成像。将光屏取下,前后移动,发现:像成在了视网膜。(3)装上光屏,分别用凸
透镜和凹透镜叠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上,观察:使用透镜时,视网膜上能再次成像。先请学生猜测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然后请同学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近视眼的成
因及探究近视眼的矫正。通过小组的合作分析,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亲自动手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动手去体会和感受,才能对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在实验探究完后,能够将所得结论及时的总结归纳。凸透镜的厚薄影响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的厚度,焦距。鼓励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镜进行矫正,试试效果如何。结论:近视眼是指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面,戴透镜矫正。提问: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谁能说说远视眼的感受?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
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请同学自己设想,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请同学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并完成学案:请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播放课件: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板书:三、
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四、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在此环节中,可能会有学生对散光问题感兴趣,稍作解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远视眼的矫正学生完成学案记录笔记六、课堂巩固
(知识小结)小结1、眼睛与照相机对照比较;2、请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学生交流对课堂内容的小结学生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课堂练习]:1、眼睛和照相机相比较具有相似的结构,请你写出与下列相机部件相同功能的眼睛的结构:光圈――
―,镜头―――,胶片―――。2、摄影师用照相机为同学们拍毕业照时,同学们在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是()A.正立缩小的虚像B.倒立缩小的虚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3、某同学用照相机拍照片时,他想让胶片上的像变大些,应该()A.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将镜头向后调B.照
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将镜头向前调C.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将镜头向后调D.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将镜头向前调4、眼睛相当于一架神奇的照相机,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A.正立缩小的虚像B.倒立缩小的虚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5、近视眼是指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面,戴透镜矫正。远视
眼是指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面,戴透镜矫正。学生交流学生完成练习巩固知识拓展1、近视眼的预防与矫正(爱眼网hppt//www.love-eye.cn/)2、阅读材料:P:75信息浏览(眼镜的度数)3、阅读课本P:76-77(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学生交流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方法测量远视眼镜的度数。学生
完成作业课后巩固复习【板书设计】§3.7眼睛和光学仪器一、照相机:1、工作原理:利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2、成像条件:u>2f二、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教学设计亮点】一、教材处理方面:课本的顺序是先讲眼睛的成像,再到近视眼、远
视眼及矫正,再到认识照相机。我对这部分内容的顺序作了一点改动,先讲照相机,再讲眼睛的成像,再到近视眼、远视眼及矫正。因为照相机可以说在现在的家庭已经非常普及,大家都可能使用过了,它所成的像与物体对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应该更好理解,也比较容易接受。接下来,再讲眼睛
就好比一部照相机,它的成像特点和照相机一样,这样过渡也比较自然。二、实验探究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在光具座上按上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做法,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
光屏,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固定凸透镜(焦距为10cm)的位置,向学生说明这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将光源放于二信焦距之外,光源相当于眼睛要看的物体,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光源像为止
。这时引导学生用焦距5cm的凸透镜代替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视网膜上不能成像。将光屏取下,前后移动,发现: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那么怎样才可以把这个清晰的像远离凸透镜成在光屏上呢?引导学生进行反推,要把
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须减轻移透镜的折光能力,而现在凸透镜的厚薄无法改变,只有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一块凹透镜,先让光发生发散作用,再经凸透镜折射使像成在光屏上,这就是近视眼的矫正过程。这样学生就自然得出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同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自然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