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3)页,2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4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响度、什么是音色.2.能说出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能说出决定声音音色的因素.4.能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关系的过程,培
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之间关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2.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难点在具体情境中
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256Hz、440Hz)、细线、乒乓球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拉丁美洲丛林中有一种有趣的猿猴,身形像狗那么大,被当地人称之为吼猴,每当它需要发出各种不同性质
的声音时,它就发出异常巨大的吼声,有时十几只在一起时,五公里以外都能清楚听到。思考:吼猴的大嗓门是描述声音的哪个特性的?当地人在远处一听就知道是吼猴在吼叫,这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交流讨论.新课教学一、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
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俗称音量或声量1.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音叉,声音的哪一个特征不相同?2.成语“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哪个特征?响度的单位——分贝(dB)0分贝——人耳能够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也可以简单说为听觉下限)10分贝相当于微风吹拂树叶的沙沙
声从实例入手,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有依据地猜想而不是胡乱猜想.进一步学习体会.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组织学生猜想,并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1.探究决
定声音响度的因素(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
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交流与总结.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响度还跟听者与发
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学生讨论回答.总结: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三、音色交流讨论为什么能辨别不
同物体的声音.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也叫做音品
.活动2: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1.播放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分辨出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哪一段是用二胡演奏的.2.找几名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不许回头,能否判断出每一句分别是哪一位同学念的.学生聆听并回答.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
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性,人们就是根据它们来区分声音的.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
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明确音调和响度的区别.增强趣味性.整体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板书设计】第三节我们怎样区
分声音(续)一、声音的强弱——响度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二、声音的品质——音色影响声音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发声体的结构发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