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

DOC
  • 阅读 5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841 MB
  • 2022-12-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7)页,1.84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4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授课人:安徽省亳州市利辛中学肖伟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选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是初中物理光学中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

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不用镜子而用玻璃板做实验的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体会猜想,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二

、学生分析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是对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并不是很清楚。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创设出问题情境,既要激发学生对熟知现象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还要使学生进入探究情景。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了

的各种生活中反射现象;再加之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观察身边的事物,对出现在自己周围的物品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热情势必较高,再配合创设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活动,本节课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

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

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更为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

与像的关系,学习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美,感受大自然的美。(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

,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探究过程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中,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本节难点教具:多媒体课件、平面镜、镜子、平板玻璃、支架、蜡烛、刻度尺、白纸、烧杯,水等。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法六、

教学程序魔术引入——引导探究——讨论分析——初步结论——学生探究——归纳总结——反思评估——感悟与升华——课外作业——解开魔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图片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魔术引入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2个小魔术,第

一个魔术:(自制魔箱,魔箱为一正方体箱子,箱内斜45度安放一块平面镜,教师故意说投入10元钱可以变成20元钱,结果里面还是空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二个魔术:淹不灭的蜡烛,(烧杯中的蜡烛要偷偷拿走,否则像与蜡烛重合不好,会影响效果).故意让学

生以为烧杯里放了蜡烛,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用玻璃板做实验做铺垫),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进而引出本节课题学生观察思考,想要解开魔术的答案,引出想要探究的兴趣创设情境,激趣质疑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二、新课教学:(一)认识平面镜教师:让学

生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回答:反射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平面镜的概念。学生观察、思考,发表意见,会认为这些物体表面都是平的、光滑的。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虚像教师:让学生观察:玻璃板和镜子是不是

平面镜?他们俩有什么不同?(为后面用玻璃板做实验做铺垫)(教师可拿个蜡烛)让学生分别观察哪个成像清晰?很自然的引出生活中照镜子的话题,从而引出物理学中的物、像的概念。说到像很自然的回顾到学过的“小孔成像”上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小孔成像的图片,引出实像的概念,并询问学生平面镜成的像能不能用光

屏呈接?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镜后的光屏能不能呈接像,得出平面镜成像为虚像学生根据概念知道他们都是平面镜,不同:玻璃板透明能看到后面的物体,学生通过观察看到镜子成像清晰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光屏来呈接平面镜的像,并通过实验看到: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知道成的像是虚像学以致用、通过比较,知道了验证实、虚像的方法:用光屏呈接2、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教师:接下来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让学生思考课件上的两个问题1:物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物像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上的小猫照镜子动态图片询问学生:1、小猫为什么感到惊奇?2、小猫远离(或靠近)像也跟着远离(或靠近)。引导学生做出猜想1、物像大小可能相等2、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学生观察图片,根据教师的引导、讨论很自然的做出自己的猜想从学生

的感性认识考虑。让学生做出猜想3、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想验证猜想就要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请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展示)1、怎样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2、怎样测量物像到镜面的距离?教师用镜子做平面镜,蜡烛做物体,引导学生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生活中要想比较两个物

体的大小可放在一起比?2、如果蜡烛和镜子有距离怎样比较大小?引出可移动的替代物3、你希望替代物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替代物并把它放在镜后,问学生能不能比较物像大小?为什么?把镜子拿开能不能比较?你希望看到什么?如何能

做到?教师出示玻璃板,两个相同的蜡烛,让学生讨论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并比较大小,并让学生找像的位置,然后就可以比较大小和测量距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蜡烛贴着镜子可比较物像的大小3、学生回答:替代物和物体是一样的不能,镜子挡住了,看不到替代物不能,没镜子

又看不到像希望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后面的替代物用玻璃板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生思想冲突:然后自己解开思想冲突(不用镜子而用玻璃板),从而设计出实验方案(突破实验中难点)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先让学生讨论所需的实验器材有哪些?具体的实验步骤?然后用课件

显示具体的实验器材并说明白纸的作用,用课件显示实验步骤并讲解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装置、实验步骤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敢于思考、探索、创新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分组做实验,教师巡查学生

的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中让一个学生代表到黑板上画出实验表格,并抽三组代表分别把自己的一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里学生分组合作开始实验,实验中小组间互相合作,认真的观察现象,测

量数据并如实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次数物到镜面的距离(cm)像到镜面的距离(cm)物像大小比较1235、分析与论证教师让各小组交流实验数据,并比较实验结论是否相同,然后师生结合黑板上的数据及各小组交流的结果,分析论

证猜想是正确的。把猜想中“?”号去掉.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白纸上的物像对折后发现物像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学生汇报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结论学生认真的对折白纸,观察物像是否关于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概况能力6、实验反思及评估(课件展示):(1)为什么要用两个相同的蜡烛?(2)为什么要用玻璃

板而不用镜子?(3)刻度尺的作用?(4)为什么要多次测量数据?(5)为什么玻璃板要和桌面垂直?(6)实验中有没有出现哪些问题?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反思先让学生讨论后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引申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在哪里?并拓展到:小汽车和大货车前面的挡风

玻璃为什么一个是竖直的一个是倾斜的?下课让学生思考下节课解决学生积极讨论交流,踊跃的回答问题,并说出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的让学生学会反思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三)感悟与升华(小结)(课件展示)1、

学到了哪些知识?2、用到了哪些方法?3、实验中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实验中各小组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分别让学生从三维目标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方法、更要让他们体会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四)课外作业教师:解开前面魔术的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展示):1、回家和爸妈一起做个魔盒,看谁做的漂亮。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知识解开魔术的答案体会到物理是体现了学习物理是有用的和从物理走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2、查找生活中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知识和应用3、

(选做题)思考:小汽车和大货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为什么设计成一个是倾斜的一个是竖直的?通过欣赏几幅生活中的对称美的图片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有用的学生在观看生活中的对称美的图片时非常震撼,感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五)板书设计3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六)教学反思1.为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实验,我分两节课完成本节内容。2.由于学生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悉,特别对制定实验方案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为什

么不用镜子而用玻璃板做实验和比较物像大小及位置时为什么用替代物等,因此我用魔术“淹不灭的蜡烛”引入,然后让学生对比玻璃板与镜子的不同都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设计方案时我通过用镜子做实验,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发现用镜子不行,而用

玻璃板,我通过生活中的经验:比较两个不能在一起的物体的大小引入替代物,从而突破了难点。3.我通过对比小孔成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这样先讲虚像为后面设计实验方案做好铺垫。这节课我注重

通过学生实验、通过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4.由于时间关系,对镜面为什么要和桌面垂直的问题,没有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感知,及引申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的问题没有解决,留待下节课解决。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6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