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3. 密度的应用》教学设计3-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5)页,11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4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5.3密度知识的应用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⑵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过程与方法⑶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⑷培养学生用密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密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物理的乐趣。教材分析:本节的编写思路是:开头用一段文字,从总的方面介绍密度的应用,接着运用数学知识,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让学生从理论上知道怎
样求密度、质量、体积。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活动1:“查密度表”。通过查表使学生知道,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加深认识和理解,知道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然后又安排了“活动2”,让学生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紧接
着安排了生产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密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虽然比较普遍,但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确比较少,对密度表以及测定物质的密度也比较陌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同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故事激趣:播放“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2、
公式变换: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人们可以根据密度大小鉴别物质,也可根据产品制造需要选用不同密度的材料,在科学研究中还能通过测定密度的方法发现某些新的物质。为了应用的方便,密度公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换:v=m/ρm=ρ.v二、新课教学(一)查密度:1、活动1:查密度表(1)学生自学
阅读密度表,教师提问:①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生评价)②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学生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计算并完成表格左边空格。(学生回答,师生评价)3、算一算:请你计算教室中空气有多重?(学
生回答,师生评价)(二)测密度:A测固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石块、一元硬币、铁块3、请以测石块密度为例,叙述侧固体密度的步骤,并写出密度的表达式。(1)用天平测出石的质量m。(2)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VmVm(3)将矿石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
矿石的总体积V2。4、矿石密度表达式:5、学生分组实验,测出一元硬币、石块、铁块的密度。B测液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待测液体、烧杯3、请将下面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补充完整。(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1。(2)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3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4、盐水密度表达式:5、学生分组实验,测出清水、盐水、牛奶的密度。(三)算密度1、教师示范已知:纪念币的质量m=16.1g,纪念币的V=1.8cm3求:纪念币的密度ρ解:ρ=m/v=16.1g/1.8cm3=8.9g/cm3.答:纪念币的密度8.
9g/cm3.2、学生练习(1)课本中122页试一试中(1)的计算。学生计算,教师评价!21mVVVm12mmV(2)课件展示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水系下游湖泊,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环抱,东西长
54.5公里,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积为48.10亿立方米,那么,她最多可以积蓄多少吨水?学生计算,教师评价!三、教学反馈1、选择题(课件展示)2、自我评价与作业:5四、教学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对本课进行总结。五、作业安排自我评价与作业:2、3附
:板书设计5.3密度知识的应用查密度测密度算密度m=ρ.vρ=m/vv=m/ρ附:教后记教学前,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反馈,教师讲得多,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因此,在实验教学设计时,安排了分组实验,以便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课堂的容量,激发学生的激情;我还利用多组不同实
验进行对比,既完成了多个实验,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分组实验的快乐,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和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后,根据学生的练习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单位换算时出错,我对这一问题及时进行了针对性指导,
帮他们纠正了错误,也为我以后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及时的反思,查找到不足;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地完善课堂,给孩子们带去快乐与知识,这就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