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3. 密度的应用》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3)页,3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4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查密度表进一步主学生了解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3、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学情分析】:密度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物理教学的重
要内容.在生活中,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教材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体积也不同.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至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至于
推测和猜想是否有意义才由教师引导下进行,但不受限制.学法点拨: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
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
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学方法】1.观察法: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上注意密度.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教具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
或其他的物体),铜丝、铁丝、铝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叙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让他做一顶王冠。王冠做成后,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2点轻。他怀疑金匠掺了假,可是金匠以脑袋担保说没有,并当面拿秤来称,结果与原来的金块一样重。国王还是有些怀疑,可他又拿不出证据,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要他来解
决这个难题。你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判断的吗?(一)、从鉴别物质说起问题:1、如何辨别铜丝、铁丝、铝丝、2、如何辨别水和酒精?3、如何辨别两块体积、颜色相同的两金属块?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
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二)分析比较: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已经将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测定出来,例:课本120-121面。请同学们仔比较这些数据,谈谈你从表中获取的信息。总结归纳:1、一般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气体的密度较小;2、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也有3、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与不同,如水和冰;4、气体的密度上标注了“0℃,1个标准气体的密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三)、实验探究1、学生实验:测量5角硬币的密度。思考:1、需要哪些量?质量怎么测?体积怎么测?如何减少误差?2、实验2:测量牛奶的密度。思
考方案:1、调节好天平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将液体倒入量筒中,用天平再测出余液和烧杯的质量m2;3、读出液体的体积V;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思考不同的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出误差最小的一个。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密度。密度公式Vm介绍密度的符号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1g/cm3=1×103kg/m
3三、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密度的问题,首先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并且了解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个常数.密度表示单位体积下某种物质的质量,而密度公式中密度是由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的质量多少或它的体积大小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
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3积成反比.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由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到有时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有科学方法解决。第二部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简单的例子请学生初步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小组设计实
验、选择器材,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看,为使实验简单、方便、有可操作性,选择了学生熟悉常见的物质,密度分布均匀的固态化合物和液体:肥皂、橡皮、酒精,增强生活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竞
争意识。根据数据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进而尝试用做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到实验结论。第三部分:密度有关内容的讨论。由比值的特点可以来区别物质,过渡到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一
特性。第四部分:学生举例讨论生活中的密度应用,进行评估与交流,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密度(density)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公式:ρ=m/V单位:kg/m3g/cm31g/cm3=1×10kg/m3物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