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docx,共(3)页,17.78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1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力》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
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
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三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
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所以本节的难点是得出力的定义。三、教学策略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
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
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
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四、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磁铁、弹簧、玻璃珠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的“力”到物理中的“力”。(二)、新课讲授知识点(一)力是什么1、观察出示的图片,让学生概括运动员举杠铃人推车小孩压跷跷板人踢球狗拉车地球吸引苹果磁铁吸引铁钉2
、根据上表总结出力的定义是什么,并指明用字母F来表示。指导学生再次看表格总结出凡是讨论力,总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让学生尝试说出上表所列的几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提出注意:施力物体一定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做对应练习
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住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水桶C绳子D手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由学生提重物发现重物向下拉手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实验继续验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演示:两只弹簧互
相拉动。学生实验:同学用手拍桌子感觉手疼。2、分析提重物这一现象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发现一个物体在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通过实验我发现:知识点(三)力的作用效果1.学生完成探究实验:(1)用适
当的力挤压汽球(2)用适当的力力弯直尺(3)用适当的力力拉橡皮筋(4)用适当的力弹玻璃球补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变化、运动方向的改变都叫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学生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并能简
单区分两种效果。(三)、巩固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巩固1.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用脚踢足球时,对足球施力的物体是_____同时___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踢足球时,守门员接住飞过来的足球,使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2.
课下思考: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四)、总结提升、自我评价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总结:1.知识上的收获,学到了哪些以前不会的知识。2.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是否能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独立完成。3.是否还有没有听明白的地方。4.对自己
这节课的表现是否满意。六、教学反思通过从实际考虑应多选一些效果明显的实验,这样喜闻乐见学生更易接受,另外板书应写完整方便学生会议当堂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