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5-九年级物理下册【鲁科版】.doc,共(7)页,43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0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2)了解蒸发现象,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4)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2.过程和方法(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2)通过
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3.情感、态度(1)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教学策略】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器材】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纸板、水、钟表、棉棒、小手绢、打火机、
火柴、滴管、玻璃片、酒精、多媒体电脑等。2【设计的意图】本设计的意图包括三方面:一是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二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是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四是液化的两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讨论
分析,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水沸腾时的特征;把教科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流程图】小结:知
识、方法、探究过程布置作业:探究纸锅烧水降低温度(学生根据实验摸摸硬纸板的温度总结得出)压缩体积(教师根据打火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根据生活经验或者桌面上的材料探究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酒精在手背上蒸发感受手背温度的变
化蒸发沸腾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分工合作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表演小魔术: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引入本节新课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蒸发吸热对比总结
记忆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液化汽化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汽化引入新课教师表演小魔术:把小手帕的一角浸泡在酒精中,均匀湿透后取出,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却完好无损。手帕为什么烧不坏?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概念建立让学生自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概况汽化的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并让学生经过思考举出生活中汽化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说出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理
解汽化的概念。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列举出若干个生活中的汽化现象。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汽化现象的列举,引出汽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说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桌面上
的材料探究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部分学生是通过生活中晒衣服、吹头发等经验交流讨论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用桌面上的酒精涂在玻璃上,用纸张扇风,用酒精灯加热等方法探究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2、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的越快,蒸发越快。通过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对比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发现物理规律。4蒸发吸热活动:用棉签蘸酒精擦在手上酒精有什么变化?手感觉如何?问题:说说现实生活中与蒸发吸热有关的事例通过手的感觉,分析得出结论:液体在蒸发时需要吸热。学生思考,回答与蒸吸热
相关的事例:1、高烧病人可用酒精帮助降温2、在夏日的都市,洒水车给人们带来一阵阵的清凉通过简单的学生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合作的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利用水壶烧水的生活经验引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如何变化?2、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强调注意酒精灯使用的安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并描绘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总结实验结论:1、杯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烧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不
变。2、烧杯中水的状态的变化情况:沸腾前,烧杯口有少量“白气”出现;沸腾时,烧杯口有大量“白气”出现。3、水中气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表格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组沸点不同。情况:沸腾
前,水中有少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消失;沸腾时,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升至水面后破裂消失。4、水的声音在沸腾前较大;沸腾时较小。将上述实验现象填入表格。学生总结:(1)、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腾的条件:达到沸
点;继续吸热。学生自读课本“科学技术社会”中高压锅的有关知识,了解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大。总结沸点不是100oC的原因:1、可能是当地气压高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2、温度计示数不准确。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分析,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蒸发和沸腾的对比分析对比蒸发和沸腾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填到下面的表格中:1、创设情境:通过刚才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让学生先摸积极思考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
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填入表中。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点把握更加牢固。6液化引入新课一下纸板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然后看看纸板下方有什么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
利导入新课。2、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积极思考,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例如:1、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一些小水珠。2、从冰箱取出的可乐瓶上有一些小水珠。3、冬天,从户外走进暖和的屋子里,眼镜片上也有一层水珠。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从视觉触觉两
方面感受液化的特点,并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通过视觉触觉两方面感官,引出新课,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概念建立通过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现象引出它的逆过程即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现象。
从汽化过程吸热引出液化过程放热。学生初步理解液化现象是汽化现象的逆过程。液化过程是放热过程。通过从汽化现象的逆过程引出液化现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消化知识,深刻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情境设置应用生活现象:秋天的早上,窗玻璃上有一层水雾,仔细看是一些小水珠。教师提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教师补充:
液化石油气是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打火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丁烷。学生讨论回答:降低温度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小结教师用思维导图重现本节所学,帮助学生记忆巩固。学生概括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指导,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7【板书设计】§18.3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积、温度、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②蒸发吸热(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二、液化液化的概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放热过程)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阅读并回答问题。巩固练习,应用所学内容。课后作业动手做一做:纸锅烧水实验。想想为什么纸锅不会燃烧。学生
去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完成作业联系实际,体会物理的实用性,将快乐的物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