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4.灯泡的电功率》PPT课件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ppt,共(29)页,2.39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5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4、学法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1.地位、作用和特点:(1)、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电功率》中的第三节。该教科书在编写意图上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
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2)、《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电能和电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后面又
将学习电和热。所以,本节课既是对电功率的进一步理解,又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
准的教学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③通过认识用电器正常工作和不正常工
作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使用用电器的意识①通过生活情景发现小灯泡的电功率随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并探究掌握其变化规律,体验小灯泡(用电器)在不同功率下的工作状态。②通过对比“测量小灯泡电阻”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两个
实验的理论分析和探究方案的设计,体验寻找、归纳、提炼课程相关要素的整合点的学习方法。①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②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③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了解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用伏安法测
量小灯泡实际功率的方法,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学生经过以前的探究活动,已能了解实验活动的基本程序,结合上节课《功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用伏安法测量用电器功率的方法,对公式P=UI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节实验探究学生能更清楚
的了解电流、电压对电功率的制约关系,加深学生对实际功率的理解。本节为实验探究课,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能力,采用“自探共研”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展示成果—总结交流,从实验角度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电流、电压对电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际功率的理解。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
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本节课的主题。为了充分贯彻这一主题,我尽量做到了四个“能让”。1、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
情况以及仪表的连接。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2、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本课设计的所有问题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交流合作之后完成,提出问题20几次,涉及到30多个小问题,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符合“提高课堂效率和
效果”的宗旨。3、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4、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通过多名学生的总结和互相补充,得出了合理
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学生新课的学习做好提前的知识的回顾和整理。问题1: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电功率是表达什么的物理量?问题2:这些表达式当中哪些量可以直接测量?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问题3:回
顾一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画出实验原理图。通过三个递进问题的回答,学生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为下面自主设计实验打下基础。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学生写出计算电功率的公式并讨论应该选择那种方法测量电功率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tP=UI小灯
泡不能接在家庭电路上,应该用第二种办法测量。2、根据想想议议,学生通过讨论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且选择实验器材现在给每组一个小灯泡,参考上一章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吗?怎样测量?根据公式:
P=UI,测量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灯泡的电流,就能求出电功率.实验目的: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实验原理:实验器材:P=UI电源,开关,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3、设计实验电路图AV4、设计实
验数据记录表格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U/(V)电流I/(A)电功率P/(W)小灯泡明亮程度等于额定电压(u实=u额)高于额定电压(u实=1.2u额)低于额定电压(u实<u额)为了全面的看清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化情况,我们需要测量三组有代表性的实际
电功率。4、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还是闭合?•2、滑动变阻器应如何连接?闭合开头前,滑片要放在什么位置?•3、电流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如何连接?“+”、“﹣”接线柱连接是否
正确?量程选择是否适当?•4、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能高出额定电压很多吗?连接电路5、闭合开关进行实验•⑴引导学生按步骤操作实验(在做第二种情况的实验时,提醒学生要小心调节滑动变阻器,以免实际电压过大而烧坏小灯泡,同时帮助同学们排除电路故障。)•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⑶提醒学
生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U/(V)电流I/(A)电功率P/(W)小灯泡明亮程度等于额定电压(u实=u额)正常发光高于额定电压(u实=1.2u额)低于额定电压(u实<u额)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1、额定电
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压。2、额定功率:在额定电压下,用电器工作时所消耗的电功率。3、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电功率。6、分析和论证分析以上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不同的实际功率下,灯泡的明亮程度一样吗?①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发光?②什么情况下实际
功率等于额定功率?③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较亮?④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较暗?⑤你认为小灯泡的亮暗是由什么决定的?小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不一定都等于额定电功率。当小灯泡U实=U额时,小灯泡的P实=P额,小灯泡正常发
光。当小灯泡U实>U额时,小灯泡的P实>P额,小灯泡比正常情况较亮。当小灯泡U实<U额时,小灯泡的P实<P额,小灯泡比正常情况较暗。小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
哪几个环节?在哪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7、评估和交流8、小结:U实与U额P实与P额灯泡亮度U实=U额P实=P额正常发光U实>U额P实>P额发光比正常亮U实<U额P实<P额发光比正常暗1、小灯泡正常发光的条件是:两端
电压是额定电压2、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3、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9、板书设计:一、知识回顾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三、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1、电功率的表达式2、伏安法测电阻1、实验原理2、实验电路图U实与U额P实与P额灯泡亮度U实=U额P实=P额正常发光U实>U额P实>P额发光比
正常亮U实<U额P实<P额发光比正常暗在课堂教学中因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前置知识铺垫,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地展开试验探究活动;使得原本没有做过分组试验的学生们很顺利地设计了电路,连接电路,并测出数据,最后还分析数据,总结得出结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本课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1.有些小组仪器使用不太熟练耽误了实验时间;而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损坏了小灯泡,以至没有得出实验数据。很多学生的实验失误出现在对电表的使用上,包括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取、数值的读出等,所以练习对电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关键。2.因为学生的基础薄弱,
要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多,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探究,具有一定得局限性;如何给学生多些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如何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是我课后反思的最多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