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10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212.5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doc,共(12)页,212.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中国现代史部分四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

”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2.下图是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是著名画家陈莲涛专为邓小平所画,邓小平生前曾经并长期将它悬挂在办公室中。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绘画

作品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阵痛和探索,其探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A.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共识B.解决了计划和市场经济模式的矛盾C.全面地解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D.是中共十二大之后的思想理论成果3.1986年8月邓小平提出:“我的一贯

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大原则是共同富裕。”随后这句话传遍全国,成为我党的共识。这体现了我党()A.首次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B.确定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决定C.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创造了非均衡发

展战略的新模式4.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1976~1

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这次出访潮()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市场

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7.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对右侧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

确的是()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8.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9.1956年,郭沫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关于科学技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

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据此可知()A.当时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激烈B.该讲话是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做铺垫C.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式提出10.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

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至乡村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C.规划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蓝图D.遵循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11.20世纪50年代初

,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1953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A.

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2.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A.加剧了

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1973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提出“一条线”构想,“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

、土耳其和欧洲”,建立国际统一战线。这个“一条线”战略构想是()A.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平联盟B.与美国共同领导国际统一战线C.在外交上彰显以阶级斗争为纲D.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策略14.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

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15.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

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C.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制定D.对“科教兴国”战略有重要影响16.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该理论认为新民

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有社会主义的目标B.是否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C.是否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形式D.是否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

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请回答:(1)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存在这样不同的态度:固守、利用、批判。请分别列举代表性的

思想理论。(2)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民主革命道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是什么?(4)综上所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自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武汉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建国初期,武汉曾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城市。材料一明末汉口市面:“汉镇士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崇祯四年(1631年)一目击者过水口溯汉江而上,所

见“郡城之东为汉口„„两岸居民不啻若九牛一毛(指两岸居民多),而万舰千艘,有如鞭者,如革履者,如箕斗者;萸尾络绎,被岸几里许„„时余舟逆流排挤而上,尽费撑持”。——摘编自范植清<明清时期武汉港的商业和水上运输》材料二张

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从1890年到1909年,先后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湖北纺纱官局、武昌制革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湖北针钉厂等近代企业,总资本约1

130万银两,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材料三1953年

,新中国效仿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在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业任务是快速发展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将武汉一个百废待兴的商业城市转变成了产能较大的内陆重工业基地。在这5年中

,国家为武汉市工业领域投资5.4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35.4%,新建、扩建工厂160多个,其中新建企业32个,已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的29个,1957年全市工业部产值12.69亿元,是1952年的2.9倍,是1949年的4.6倍。——摘编自张凯《历史文化视

域下的武汉重工业遗产探究(1890-196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汉口经济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武汉工业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近现代武汉工

业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

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

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

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

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

反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

衷的景仰。——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

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在武昌、深圳

、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

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答案解析1

.答案为:C解析:此时中国积极建设“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

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2.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共识,A项正确。我国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轨制模式到后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计划和市场经济模式的矛盾,但与

材料信息“改革开放初期”不符,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全面解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白猫黑猫论是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而不是中共十二大之后的思想理论成果,D项错误。3.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可以看出,我党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创造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新模式。故答案为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排除A项;这一主

张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排除C项。4.答案为:B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

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5.答案为:B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

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6.答案为:C解析:通过《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使企业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7.答案为:C解析:宣传

画中的文字“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表明追求高速度,是“大跃进”时期的宣传作品,不是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故A项错误;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是“一五”计划的完成,与宣传画反映的“大跃进”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宣传画的内容虽然有点夸大,但是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没有实现,故D项错误。8.答案为: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

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9.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可知,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故C项正确。当时美苏进行冷战,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故A项错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开始实行,故B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来

的,故D项错误。10.答案为: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故B项符合题意;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工作重心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项错误;C项建国后的提出的,排除;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11.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的信息,排除;BC项,材料不能表明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12.答案为:B;解析:题干所给信息中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A项;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

举措的实行是为了生产自救,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这有助于缓解农村中实行人民公社化带来的问题,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后,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项。13.答案为:D;解析:从材料中一条线中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可知并不是与第三世界国家联盟,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并不是要与美国共同领导国际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与美国、日本的缓和及构建统一战线,说明中国在淡化阶级斗

争,故C项错误;中国此时与美国、日本缓和关系,主要是针对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及中苏关系恶化,所以其目的是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一种策略,故D项正确。14.答案为:D解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

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热情。故选D。15.答案为: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邓小平重视科学技

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对“科教兴国”战略有重要影响,故答案为D项。材料认为农业问题要由生物工程解决,而不是科技发展,排除A项;袁隆平选育“南优二号”是在1973年,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制定

是在20世纪50年代,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C项。16.答案为: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都是反帝反封建,而指导思想与革命前途的不同最终还是源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者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这才是区别二者的根本标志,故D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所以是否有社会主义目标是两者的区别

,但不是根本区别,故A排除;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此项是两者的区别,但不是根本区别,故B排除;两者都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形式,故C排除。一、材料阅读17.答案为:(1)固守:中体西用。利用:康有为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思想。批判: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儒家传统思想(打倒孔家店,批判礼

教等)。(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果:新民主主义论。(3)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提升: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理论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解析:第(1)问,“固守”,依据所学知识从洋务思想角度得出:

中体西用。“利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维新思想角度得出:康有为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思想。“批判”,依据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角度得出: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儒家传统思想(打倒孔家店,批判礼教等)。第(2)问,“道路”,依据所学知识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角度回答。“成果”

,依据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论的角度回答。第(3)问,“问题”,依据所学知识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回答。“精髓”,依据所学知识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角度回答。第(4)问,“提升”,依据所学知识从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以及实事求是等角度分析。18.答案为:(1)特色:以商业贸

易为主;是重要的贸易中心。成因:汉口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当地及周边地区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促进。(2)特点:官办企业发展较快;近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近代工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3)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武汉原有

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对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武汉有发展重工业的资源条件。影响:加速了武汉城市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业的发展。解析:(1)特色,根据材料一“汉镇士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贸

为主、贸易中心等方面分析明末汉口经济发展的特色。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交通、工商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其成因。(2)特点,根据材料二“张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为全国之冠„„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在全国各大城市

中居第二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官办企业、轻工业、全国的地位等方面概括晚清时期武汉工业发展的特点。(3)原因,根据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在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业任务是快速发展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一五”计划、武汉工业基础、投资建设、资源条件等方面说

明“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影响,结合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将武汉一个百废待兴的商业城市转变成了产能较大的内陆重工业基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汉城市化、中国工业面貌、全国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武汉工业发展的影响。

19.答案为:(1)原因:①基督教会掌控减弱;②私人捐赠办学;③国王重视助推。问题:①主要依靠私人捐赠办学;②培养社会精英为主;③不注重社会科学的教育(或注重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2)成果:①建成一批重点大学;②形成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③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或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3)共同影响:①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②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的发展;③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

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l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显然可以得出,教育发展原因之一是基督教会掌控减弱;根据材料“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和材料“l54

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可以得出原因。从材料中办学的来源,培养的对象,教学的学科内容可以找出当时办学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l00所左右重点大学”,“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等信息得出答案。(3)结合材料一和二,可知,不同时期,两个国家都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从这些方面考虑,言之成理。20.答案为:(1)理论:平均地权。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2)主张:多种

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3)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变化: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写出任意两点)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