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docx,共(2)页,4.34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39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3.2乐音的三个特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
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2.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2.通过自制小
乐器并介绍原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乐器的制作原理,真正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教学重难点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教学工具刻度尺、学生自制小乐器、扬声器、乒乓球、音叉、虚拟示波器•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
题蒙面歌王参赛选手试唱会,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再提出这个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2.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
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让学生谈论交流自制小乐器,观察思
考1、小乐器是由什么在振动发声?2、它是如何改变音调的高低的?在过程中教师交流点拨,让学生再次体会到生活中的乐器通过改变长短,粗细,松紧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进而发出不同的音调。强化音调与频率的关系。(2)设计响度的演示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教师通过将乒乓球放在扬声器上观察乒乓球跳起的高度,用转换法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③另外,轻轻说话,使前排学生可听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3)音色播放不同的同学演唱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
是谁在歌唱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1.观察声波的图形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让学生知道感
官对频率的分别并不是很强,借助虚拟示波器,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通过演示,只要让学
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让学生通过观察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知道音调不同的声音波形图不同。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波形图包含了乐音
的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