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doc,共(3)页,3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38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4)知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
象,了解发声体在振动。(2)通过“真空铃实验”,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声现象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有关声音的知识。(2)通
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认识声现象》是学习声音的第一节,十分重要。教材把物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激
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他们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四、重点与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波的概念的建立。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一、声音的产生学生动手实验:(1)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发出多种声音。(2)发声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停止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演示实验:放在发声音箱上的小米在振动。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使静止的乒乓球多次弹起;发声的音叉使烧杯中的水水花四溅。说明固体发声时也在振动。本实验物理方法:转换法(具有放大作用)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实验:声音的传播观察: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播放视频)思考:闹钟的
声音如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把空气放入过程中闹钟的声音又逐渐变大。实验推理:如果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实验结论: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在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时,用到了土电
话。小结:(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本实验物理方法:实验推理法(2)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声的介质。2、声音传播的形式利用水波讲解声波。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类比法)三、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通过交流谈话,人们可以交换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
可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通过演示实验: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前面,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舞蹈。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六、本课小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源。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5、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6、三种物理方法:转换法、类比法、实验推理法。七、板书设计认识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八、当堂练习1、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振动产生的声音。2、悠扬的琴声由琴弦的而产生的。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能传声。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B、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
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