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1-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共(5)页,25.53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三
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
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9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无数人
物的命运被改变,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在1949年12月10日下午2点自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前往台北。从此没再踏上故土一步。什么原因导致国民党政权逃往台湾?讲授新课一、战争动员——暴风骤雨材料一:张庄各阶级占有土地情况表解放前人口比例(%)人
均亩数地主417.4中农406.4贫农46.83.0雇农6佃农0.5材料二:从兴县到原平,沿途看了山地农民许多贫困及破产的现象,许多农民多年来未制过衣服,一家八九口人共穿一套烂衣服。„„群众运动是非常零碎的,没有系
统的,因此也是不能彻底的。——刘少奇问题:据材料,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学生得出结论: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农民生活条件恶劣。观看《土地改革》视频并结合教材,为了进行战争动员中共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这对战争胜利有何
影响?1.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出示解放区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着手丈量土地》、《推倒地主立的界
碑》、《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几幅照片,让学生感受土地革命为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活动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材料一:张庄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解放前解放后人口比例(%)人均亩数人口比例(%)人均亩数
地主417.40.33中农406.4766.2贫农46.83.01625雇农6佃农0.5材料二:翻身以后的农村,完全换了一副崭新的面目。砖瓦门楼好房子里,完全住上了一辈子辛勤的老农民。他们家家户户去掉了灶王爷,挂上了毛泽东像,门口的横联是“劳动门第”而不是“诗书门第”。„„旧历正月的时候,五六
十岁的老太婆和老头子,也穿上了自己分到的好衣服,到处扭起秧歌来,歌唱着翻身以后衷心的快乐,颂扬自己的翻身斗争。——《关于太行土地改革的报告》(1947年6月15日)材料三:支前模范唐和恩的小竹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3.意义: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
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教师转折:得到民心,我们就应顺应民心,加紧作战取得和平,故而开始发动战略进攻:二、战场较量——兄
弟阋墙出示地图,再次点明国民党进攻重点在于陕北和山东,出示地理位置,让学生找到大别山所在区域,并思考这样的战术,有何作用。总结基本史实:1.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1947年夏部队: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呈现国共兵力对比图,学生对比“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兵力对比差距变小,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从而相继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地点:东北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将领:林彪、罗荣桓意义:解放了东北全
境出示东北区域地图,学生根据教材,可知作战顺序是锦州→长春→沈阳。接着出示兵力对比表,让学生观察“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兵力对比的变化,可以看出共产党第一次超出了国民党的人数,辽沈战役后,国共实力对比开始扭转。(2)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
月-1949年1月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将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出示苏皖鲁豫区域地图,根据动画让学生了解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围绕周边地区进行循环作战。(3)平
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点: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将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意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出示京津冀区域地图,学生根据教材,可知作战顺序是打击张家
口、天津,进而夹击北平。探究活动二:观看《北平和平解放》视频并结合教材,中共为什么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结论一: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结论二: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人心所向。(4)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呈现三大战役结果表格,总结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
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教师引导:民心已经牢握于手,战斗局势也相当有利,尽快取得一个民主的共和国势在必得。3.渡江战役出示《三大战役后解放地区的告示》,了解共产党此时解
放的区域范围,学生可以感受,如果想要驱逐国民党统治,需要继续乘胜追击打击国民党政府驻地-南京。此时出示毛泽东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点明“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英勇气魄和战斗目标,从而结合苏沪区域地图,了解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的战略范围,接着明确基
本史实:渡江战役时间:1949年4月结果: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意义: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探究活动二: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一:进入市区的部队,虽在战斗中,服装均能保持清洁整齐。初入市区的部队,两三夜均在马路边露宿。适值雨季,连夜下
雨,由于从军部起干部均能以身作则,战士亦都有觉悟,毫无怨言。市民(工人、学生、商人等)再三邀请部队进屋休息,均被婉言谢绝。市民送的慰劳品以至开水,均谢绝不受。——刘统《战上海》材料二: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派下,沈安娜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作速记员,
1946年3月,蒋介石连续两次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策划在半年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围剿,会上还确定了军事部署和兵力调配。沈安娜用速记符号仔细地记录了下来后连夜翻译整理,半夜由华明之交给上级吴克坚,迅速送到延安中共最高决策层。周恩来对于这一时期的重要情报,给予了“迅速、
准确”四字口头嘉奖。1949年,沈安娜长达14年的地下谍报生涯宣告结束。——摘编自百度百科“沈安娜”条材料三:到1948年底,建新公司完成了生产20万发炮弹的任务,华东军区动员了所有的力量,组织了70条汽船和渔船,将炮弹从大连运输到山东解放区。„„再转送到中原野战军和华
北野战军。解放军有了炮弹,大炮有了充足的炮弹,部队的战斗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粟裕将军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结论一: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结论二:中共地下工作者的贡献结论三: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的有力三、
战后余思——相煎何急探究活动三:你对这场战争有何感想?如何看待战争?材料一:国共为争夺苏北重镇盐城造成大量的伤亡:1946年东,国军攻下盐城,发现周边的战壕掩埋了700多具被冻僵的共军士兵的尸体,每个人口袋里都
有被血水浸透的家书和亲人的照片;而在同一城的护城河里,国军又发现王铁汉的国军第49军3000多具尸体。——高华《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材料二:在这之后,“刘伯承看电视从不看战争的场面,一旦电
视上出现战争场面,他就赶紧把电视关掉”,他说打了一辈子的仗,打仗,总是要死人的,特别是在不与外国侵略者作战,而是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死伤的双方,都是农民的子弟,他实在不忍看。——王凡、东平《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材料三:“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
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高秉涵寄给母亲的信(1979年)学生讨论:略课堂小结师:解放战争是一段“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悲剧,是导致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的悲剧,是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悲剧。近年来,国共两党的和解之路已经开启,祖国统一之路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