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拓展与评价》教学素材2-八年级美术上册浙人美版.doc,共(17)页,40.92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89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论“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途径【论文摘要】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市开发和应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有利于传承优秀的革命历史文化精神传统;有利于中小学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本文拟
从“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概念、内容以及应用开发的价值和途径等几方面展开一些探讨。【关键词】红色美术文化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课程计划应用途径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文化,在人文和史学界有“长
征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提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近现代革命被习惯地称为“红色革命”,革命军队被称为红军,革命政权被称为红色政权。可以说“红色”已经是这一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指向性的象征。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概念,准确地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
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和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开发和利用这些优2秀的遗存和成果,将传承革命历史文化的任务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起来的研究与实验无疑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一、“红色美术文化”概念的提出“红色美术文化”是“红色文化”概
念的限定,是使用增加“红色文化”概念的内涵,使概念外延缩小的逻辑方法产生的亚概念。具体地说,就是以美术形式反映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优秀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遗存以及现、当代
国内外表现这一主题的优秀美术成果,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一切有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统称。是我国重要的美术文化现象,具有特指性、独立性、发展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首先,“红色美术文化”在精神层
面,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培育出来的不畏艰险、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乐观向上、反抗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等。其中“长征精神”是我市主要的城市精神文化传统。其次,在物质
(表现形式)层面,“红色美术文化”往往以大型、整体、集中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国有:以纪念建军节、国庆节为主题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家重走长征3路写生采风活动;抗震救灾全国主题创作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集中展示了优秀的“红色美术文化”成果。此外各地陆续兴建、修复的大量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
园等建筑和陈列物,也是具有极高社会和美术价值的课程资源。浩瀚的红色美术文化成果斐然,如何在其中明确研究方向,选择性地开展收集整理和转化工作,课题组明确了研究的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遵义市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主
要指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时期前后的革命历程和史实的美术领域的文化资源如:红军长征在遵义时期的各类宣传标语、宣传画、出版的各类书籍的装帧、红军的衣帽服饰、红军军旗、战
场遗址、活动地点遗存;遵义市修缮的纪念碑、纪念地及当地创作出版的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课题以遵义市和“遵义会议”为中心收集整理出当地详实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材料,开展课题研究。2.遵义市为代表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主要指红军长征时期途经省份保留下来的以及
建国后反映、表现长征时期的各类美术创作成果。可以说遵义市的“红色美术文化”是对长征时期的历史史实的集中、典型的反映,是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理应将更大范围的表现这一历史时期的“红色美术4文化
”资源纳入到课题的开发与研究中。它具体包括历史遗存和建国后至今各类新创作完成的美术作品两部分。3.遵义为教育行政区划的课题开发与研究课题的开发与研究是以教育行政区划为范围,以红花岗区为中心,涵盖了两城区及周边14个县,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保存较完整的赤水、仁怀、习水县市等。在遵义市的范围内推
广、拓展,培育出以特色文化为教育资源的地方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二、“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具体内容“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是一个庞大的资源体系,本身涵盖的领域相当宽泛,其表现形式涉及到建筑、雕塑、绘画、民间工艺等美术
领域。主要内容有:1.建筑遗迹、烈士陵园纪念碑及雕塑遵义会议会址(图1)的建筑群主体建筑(柏公馆)是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有“老虎窗”、抱厦(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的小房子)。主楼有雕花影壁、楼屋四周有回廊,檐下
柱间有十个拱券支撑,保留图2图15了我国古建筑“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显露可见,由梁承载屋盖的重量)的结构风格。其间各种雕花、堆花装饰随处可见,是上世纪初我国建筑融合国外建筑特点在黔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陕北的窑洞建筑(图2)形成鲜明的对比。“遵义会议会址”
的门楼大匾,是全国唯一的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门匾,非常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凤凰山烈士陵园纪念碑及雕塑作品(图3-4)是由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创作完成,纪念碑造型新颖、寓意深刻,很好地营造了庄严、肃穆的陵园氛
围,在全国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此外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在造型上也各具特色,形式与寓意的完美结合,呈现了纪念碑造型较高的美学价值。2.主题绘画作品图6图3图4图7图56全国各地很多知名艺术家陆续创作出一大批表现长征题材和“遵义
会议”前后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其中有:刘海粟的油画作品《娄山关》(图5)、沈尧伊的油画《遵义会议》、《而今迈步从头越》,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红军不怕远征难》、全山石的油画《英勇不屈》、《前仆后继》、《重上井冈山》、《娄山关》,沈
嘉蔚的油画《红星照耀中国》,沈尧伊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等。1977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长征路上写生》画册中收录了何孔德、高虹、庞均等著名艺术家的大量优秀的风景写生作品;2008年中央美院戴士和教授和知名画家到遵义的采风写生活动创作的作品(图6)
;另外,我市的美术家们也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美术作品,许多作品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大展并获奖。代表作品有:杨田力的版画《阳光普照》(图7)、赵虹的油画《征途》、吴光鼎的油画《童年》、王棘旋的油画《岁月、苦难、斗争》,邓永平的
国画《凛凛金沙江》、何修正的连环画《一把七星刀》等等。如此众多的美术作品,已构成较丰富的、优秀的、有价值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3.民间工艺、革命历史遗物建国后我市广泛收集红军长征时期的历史遗物,重点陈列了当年红军使用的图8图97军需物品、宣传品等。如:马灯(图8)编织品、军服、红星报及印刷品
、中央苏区货币(图9)、各种枪支武器等。全国各地纪念馆陈列的文物涉及到木器、陶瓷、编织、印刷等民间工艺与设计领域,保留了丰富的民俗信息,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是地方课程开发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我市“红色美术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理应将全国更大范围的主要表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1934年—1936年)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吸纳进来,以拓展课程资源的广度、掘进课程资源的深度,形成以当地的资源为主体,以全国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资源为背景和依托的课程资
源体系。三、“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应用途径2008年6月笔者申报“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实验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9月获省级美术重点课题立项,于2008年10月开题。课题组首先编写了《课程计划》,明确了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前期实验学校(城区、郊区中小学共7所)和实验教师(8名)。课题研
究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开展对“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调查、资料收集、筛选、分类整理工作,中期主要是地方教材的编写与实验、修改工作,后期则以地方教材的推广应用为重点。采用实验、修改、再实验、阶段小结和成果验收的行动研究方法开展“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工作。8
在编写的《课程计划》中包含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体系、保障措施等几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目标的编写中分别明确了总目标和分目标。课题组遵照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
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具体的分目标和目标达成。如:造型.表现学段造型能力目标达成第三学段初步掌握美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造型技能,学习表现简单的人物、静物、风景的方法,学会应用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塑造形象。能初步表现出有关课题的有主题的形象,能表现自己熟知的革
命历史和故事,能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情感。第四学段较充分地掌握美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熟练地应用美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造型的表现能力。能使用各种基础的美术语言表现较完整的美术形象,能表现自己熟知的革命历史和故事,能
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能在作业中建立自己对历史的情感态度。欣赏.评述学段欣赏素养目标达成第三学段学习了解各美术门类的与课题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门类的分类情况,了解各美术门类的主要特征。能简单描述作品的作者、面貌、特征、表现主题等基本欣赏要素。通过描述、分析与
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第四学段较准确把握各美术门类的与课题有关的主要美术作品,初步了解我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概况和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欣赏、评价和表述能力。能使用简单的欣赏术语描述主题美术作品,能感受到美术作品表现的氛围。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能
写出较好的欣赏短文。9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造型能力”、“欣赏素养”板块主要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达到美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在“目标达成”板块
则是结合地方课程教学内容,以成果显现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的表述。其目的是通过《课程目标》明确课题实验的方向和指导教学实验的目标达成。课题组编写的地方教材(实验稿)共33个课例(图10)。其中《革命理想高云天》、《巍巍娄山关》两课例已入编江西
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凝固的诗篇》课例,参加全国第三届小学美术录像课评比活动,获得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地方教材的编写立足于将革命历史与趣味性、知识性的合图11图12图13图14图1010理融合,注重知识与技法的逻辑关联。如:在造型.表现领域,小学《红军的足迹》
(图11)课例,以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用徒手画的方式表现长征的行军路线图,中学阶段《静静的诉说》(图12)课例,则学习静物画的基本知识,掌握线描静物画的造型技法和线条的表现力。在设计.应用领域,小学《闪闪的红心》(图13)、《我编草鞋送亲人》(图14)课例,以红军服
饰、红军帽徽为对象,运用剪、折、编等纸质材料的加工手段,完成对学生工艺设计能力和制作技巧的初步培养;中学《历史的丰碑》(图15)课例,则以纸立体造型,完成对纪念碑造型的设计与制作。以上课例在基本知识、基本技法的编写方面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知识结构逻辑。运用由单一形象到组合造
型、由平面到立体、由简单技巧到多种技法运用的递进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课程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计划的目标与任务。同时,地方教材中力图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还原红色革命历史的真实面貌,将革命历史进程,艰难的生存和战斗环境,坚强的革命斗志,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等文化精髓,与当今现实生活密
切联系起来,通过多个课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动于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从了解到崇敬到怀图1511念到颂扬和表现的情感历程。深刻地接受了“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的熏陶与洗礼。从而建立起稳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
成课题实验的美育、德育目标、最终实现课题实验研究的宗旨和价值。运用地方美术教材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从下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美术创作能力、情感升华,精神认同等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提高
。课题研究与实验初期,学生面对如何创作、表现“红色文化”精神内容,缺乏深入的认识,同时由于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够,很多作品都反映出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大多数作品内容和形式雷同、造型表现粗糙、情感不充沛的现象(图16)从图(17)中可以看出,同样是表现遵义会议纪念馆为
内容的作品,其形式有更好的表现,画面色彩鲜明、造型更准确,装饰性更强,反映出学生在美术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上的发展。从图(18)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革命历史史实加深了了解,画面内容充实,情感充沛,表现技法运用得当。反映出学生在对革命历史和精神的认同感以及美术创造能力上的变化和发展。图16图1
7图1812从图(19)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对美术相关知识和革命历史史实的学习后的,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加强,形成了较好的设计意识,并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有了较好的展示。此外,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中后期分别作了学生问卷调
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验在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学生在审美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的成长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凸显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如:遵义市迎红小学实验教师对学生在“红色革命历史和精神、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审美素质与能
力”等方面开展了三次问卷(见下表)遵义市“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课题问卷调查汇总表时间问卷百分比提高率第一次问卷2009年12月25%肯定回答第二次问卷2010年11月60%肯定回答15%第三次问卷2011年9月85%肯定回答2
5%通过三次相同内容、相同问卷对象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图1913出,地方美术实验课的开设对学生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认同感方面起到了提高和促进作用,并且效果理想。我市朝阳小学的一名实验班学生在自己的心得体会中记录了自己在提高美术技能和思想情感变化等
方面的情况:“编草鞋一课,不但让我们学会了编草鞋的方法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有几双草鞋交上去了,有的‘四不像’有的是迷你版,有的稀稀落落地……不过,这里面包含着同学们的吃苦耐劳,包含的东西总比
没做好。”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会体会到学生在实验课堂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并对自身价值观的变化产生影响。课题组计划在小学第二、三学段(3——6年级)、中学七、八年级开设地方课程的教学活动,每学期课时量大致5-8节,占国家课程计
划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符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了实验前和实验开展初期、中期和后期的问卷调查内容,制定了地方课程实验评价方案等。同时,只有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多种形式探索“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途径,整合课堂和课外不
同教学形式的有利条件,以用带学,才能真正发挥其资源的优势,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如:在我市某中学开展的“12.9学生艺术节”主题活动中,把“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内容确定为活动主题,力图通过资源考14察、收集,标志与招贴设计、现场书画展示活动等
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和历史认同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术创造能力。2011年课题组筹备了“遵义市地方美术课程开发与实验成果展”共征集各类师生美术作品300余件,展出90件优秀作品,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及社会各届人士
参观了展览,到目前为止累计数万中小学师生参观了展览,这对弘扬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提高我市中小学师生的美术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为课题研究与实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展示平台。从参展作品中反映出这样几个特
点:1、参展作品门类丰富,涵盖了美术领域中的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制作及书法、摄影等类别;2、参展作品主题鲜明,艺术水准较高,反映了我市中小学师生较强的美术创作能力;3、参展作品立意明确、构思巧妙,或表现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或反映革命历史文化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研究和实验表明,遵义“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可以与中小美术教学有机融合,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更好更多的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了解更多的革命历史知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公民素质;探索了因地因材
施教,探索了“学科德育”的新形式15新内容,并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2011年12月课题研究通过省级结题论证,专家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在中小学以美术教育的方式进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长征精神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对加强中小学美
术学科教育与地方文化背景的有机联系有积极的作用”;“实验证明,该研究以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为基本路径,对遵义地区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较好地处理了红色文化与美术学科本体的关系。该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方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保障及评价体
系,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突出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四、“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价值通过课题组历时四年的研究与实验证明,优秀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是完全可以融入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形成切合教学实际的资源体
系,是可以融入到对中小学师生的情感和品德陶冶工作中的资源体系,是有较好的利用和开发前景的博大而丰富的资源体系。并且在实验与研究的过程中,“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得到了更充分凸显。课题组认为:开发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有利16于在我市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长期地
、系统地开展革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真正做好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熏陶和引导工作;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在中小学学生中,即时植入未来城市公民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意识,提升未来城市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提高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水平。同时,充分开发优秀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能丰富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能满足美术学科直观性、情景性等美术教学的特殊要求,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最终以审美的方式完成对优秀的革命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综上所述,积极开发与利
用当地“红色美术文化”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搭建地方美术课程体系。既符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纲领性要求,又体现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方向。其成果无疑具有较广阔的教育价值与社会运用
的前景。17参考书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音体美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音美卷编辑委员会编1991年版《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绘画艺术教育》吴廷玉胡凌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红色贵州.长征遵义》黄先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