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doc,共(5)页,25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7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5页《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
资料收集能力(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课后拓展提升,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
后都动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懂得传统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会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学情分析: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
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之知之甚少且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
,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针对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资
料发掘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第2页共5页难点: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活动流程设计:教学过程:导入:习总书记在庆祝党诞生95周年大会上把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自信”拓展、完善为“四个自信”,而后增加的就是文化自信。《源远流长民族魂:中华文化》内容简介中指出:„„中华民族拥有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至今最少五千年之久。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华文化中大家非常喜爱的
一部分——节日,看看传统节日的起源。本节课我们将主要从(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从哪儿来、有哪些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如何演变、品与节日有关的诗词、怎样正确处理好“洋节”与“土节”的关系这)五个方面来探究传统节日的起源。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我搜集了在“中华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
中诞生的一些的节日形象图,请大家猜一猜分别是哪一节日?活动一:看图猜节日„„【教师引导】补充指出,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这些丰富的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在课前,我们各小组对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导入学生活动一:猜图: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学生活动二:探究:我国传
统节日从哪来?学生活动三:分享: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及其演变?学生活动四:猜节日:品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诗词学生活动五:讨论:“洋节”大战“土节”?课堂小结:【观看视频“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六(课后):①组织一次“节日中的诗
词”鉴赏会②设计: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宣传语第3页共5页源进行了资料搜集。下面请各组同学先用4分钟时间讨论完善你们所收集的资料,然后推选出一名代表来向大家介绍。活动二: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结合视频材料、结合手抄
报、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相声等)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引导、过渡】感谢各位代表的精彩展示。从大家的展示中可见: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农业经济的产物;还有些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我们还能发现节日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老师也查阅了资料,下面由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传统节日发展阶段”。(见右表)传统节日的习俗就像优秀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生长,并代代相传。那么在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就是一成不变的代代相传吗?其他几个小组的
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我们赶紧把时间交给他们。活动三:分享: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变化【各小组代表分享交流】„„【教师补充】1.有关春节:提倡更环保(不少城市禁放烟花爆竹)。2.有关重阳: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这样,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道德习俗乃至法律层面都
在想方设法给家里的老人们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关爱,让她们享受天伦之乐。3.引导思考:习俗变化的原因?„„【教师过渡】第4页共5页我们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也在与时俱进,现在请大家从反面想一想,中国传统节日中是否存在不变的因素?如果有,我们可以用哪些字眼来表述
这些不变的因素?寻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根,是文化之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如对亲情、对团聚、对平安、对幸福的歌颂和追求,重视家庭,崇宗敬祖,除旧迎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
符号。求美: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节龙舟的色彩绚丽,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茱萸插满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总结: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
有什么作用呢?增强文化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为节日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无法一一去鉴赏,如果大家很有兴趣,我可以和语文老师商量一下,后面我们专门搞一次“传统节日
中的诗词”鉴赏会。这里我只简单列举5句诗词,大家猜猜分别与哪一节日有关?活动四:读诗猜节日【具体内容见课件】„„【教师引导】这些优美的诗词,向我们传递着民风民俗,传递着美好愿望,传递着爱国情怀,让我们继续传承并努力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吧!面对这
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做到:文化自信!【过渡】传统?就是老“土”的呗,我喜欢过“洋节”,例如圣诞节、愚人节„„请问你如何看待时下流行过“洋节”不爱过“土节”?请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活动五:讨论:如何看待爱过“洋节”不爱过“土节”?【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第
5页共5页是的,无论是“洋”节还是“土”节,都带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都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借鉴引进“洋节”的同时,不要丧失了我们的根本——自己本民族的东西!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不忘华夏根基。传统节日均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课堂小结】观看视频:中国的传统节日【随堂练习】(因为是“活动课”,所以只有两道选择题。)【课后活动】1.组
织一次“节日中的诗词”鉴赏会;2.设计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