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DOC
  • 阅读 4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45.500 KB
  • 2022-11-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doc,共(4)页,4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7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内容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

时期统一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

史的能力。(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

《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

入主中原的史实。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三、学情分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

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四、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趣味导入:众多的奇葩皇帝教师:中国古代采用皇位世袭制,一个朝代出那么几个奇葩皇帝一点儿也不奇怪,但像明朝这样盛产奇葩皇帝的却不多。有罢工不上朝达三十年的万历皇帝,有喜欢木匠活的天启皇帝,还有热衷求仙问道的嘉靖皇帝,再有爱

好美食导致胖得走不动的明仁宗,热衷斗蟋蟀的明宣宗,喜欢玩角色游戏的明武宗。这么多奇葩皇帝在这儿,明朝灭亡一点儿也不奇怪,可奇怪的是明朝没有亡在这些奇葩帝王手中,偏偏是在勤于政务的崇祯皇帝在位时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二)史料分析:无力回天的崇祯皇帝教师:我们先来

看看崇祯皇帝从这些奇葩先祖那里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大明王朝。材料一:“军民纳二百五十石[dàn],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明史》卷78《食货志》“……诸边文武大吏……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

不赀[zī]。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明史·翟[zhái]銮[luán]传》注释:“石”容量单位,明朝时一石约125斤,“馈遗不赀”译为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遗”译为赠送,“柄政”译为执掌政

事。2教师:材料反映了明朝哪一现象?明朝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官员行贿受贿。这说明当时明朝出现了什么问题?政治腐败。这些花钱上来的官员上任之后会怎么做呢?材料二:官豪势要之家……其田连阡陌,地尽膏腴[yú],多夺民之田以为田也。……当此之时,天下财货,皆聚于势豪之家。——

《明经世文编》注释:“田连阡陌”田地广袤,接连不断,“膏腴”译为土地肥沃。教师:“势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明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失去土地的农民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材料三:“(明朝后期)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郑廉《豫变纪略》卷二教师:赋税繁重,民众不堪重负。可漏屋偏逢连夜雨,陕西北部地区又遭遇连年大旱。此时农民的处境怎样呢?材料四:民争采山间蓬

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陕西通志》卷八六教师:农民已无生路,只好揭竿而起。这就是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王朝。可是对崇祯皇帝的考验好像还不够。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P86正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并分析威胁崇祯皇帝统治的还有什么因素。教师:满洲的兴起威胁着明朝的安定。说到这我都有点同情崇祯皇帝了,对于他而言,前方似乎只有绝路。那么压垮他的最后一

根稻草是什么呢?这就是李自成的起义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学习历史。(三)小组讨论:“逼上梁山”的李自成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对李自成起义的探究来看明朝最终怎样灭亡的。请每组小组长来选取你们的探究材料。活动步骤:(1)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则资料进行研讨,时间5

分钟。(2)每小组到台前利用课件提供的素材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间1分钟。(3)教师点评。第一小组材料:李自成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1638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洛山中。次年出山再起。1640年进入河南

。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1641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3次围攻开封。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1643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

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同年年九月,起义军于河南郏县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4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1644年正月,攻克西安。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同年二月,

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

原。经大同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提示:根据文字介绍,绘制出李自成起义的过程。第二小组材料:明末,政治腐败严重,财政危机严峻,全国各地的驿站系统也成了各级官吏损公肥私、中饱

私囊之地。目睹此种情景,以清正廉洁名扬一时的给事中刘懋愤然上书崇祯帝,恳请裁撤所有驿站,以节余公孥、遏制腐败,崇祯欣然批准。然而,伴随驿站的裁撤,出乎建立时间政权名称开国君主所属民族1616年1636年3人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撤销驿站的命令改变了一个叫李自成的普通驿卒的人

生道路。出身农民的李自成早年当过兵,退伍后找门路在家乡附近的驿站谋了个当驿卒的差使。驿卒虽然地位卑微,但是有固定薪水,迎来送往还有些小油水可捞。但是,崇祯一道圣旨便砸了李自成的饭碗,生计无着的李自成被逼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提示:李自成为什么走上起义之路?崇祯帝裁撤驿站错了吗,为什么?第三小组材料一: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材料二:起义军起义过程中

,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材料三: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提示:分析李自成起义成

功的原因?第四小组材料一: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明史上》材料二:为了对付官军围剿,高迎祥约了十三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荥阳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不如打回陕西老家避一避再说;也有的不同意,

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这时候,李自成站了起来说:“一个兵士肯拼命,也能奋战一下;我们有十万大军,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高迎祥赞许地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起义军应该分成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大家听了,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经过一番商量,十三家起

义军分成六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流动作战.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江淮地区的凤阳.提示:李自成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五小组材料一:李自成一路北上,沿途各城隘不是献表投降,就是不堪一击。打到宁武关时,遇明王朝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几千

明军的顽强抵抗,李自成的农民军受重创。二月廿二,城终被攻破。这样惨烈的战役,让李自成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他对部下说,攻陷宁武损失惨重,这一路去还有许多驻扎重兵的地方,都这样打下去,等到京城,还能剩下几人?不如返回陕西另做打算。而这时大同、宣府等地却接连将降表送来。

李自成这才下定决心继续向北京进军。材料二: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明朝在京文武官员多达两三千人,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

也!”。提示:李自成起义军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第六小组材料: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已经逼近了北京城。崇祯皇帝手里能打的牌已经基本打完了,明朝仅剩的三只精锐部队中唯一剩下的就是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了。

眼下若是能将吴三桂的关宁军调往京师,就相当于在京城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那样,崇祯还有实力与李自成进行决战。但是,崇祯迟迟没有下诏调关宁军进京勤王,一直到李自成将北京城团团围住的时候才匆忙下诏给吴三桂,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吴三桂的大军刚走到河北玉田一带北京城就破了,崇祯皇帝

已经殉国了。崇祯为何不早点下诏给吴三桂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心中犹豫不决,朝廷中那些大臣一个个都是满口祖宗之地不可弃,反对放弃宁远。二是没钱。其中主要就是因为没钱才耽误的大事。崇祯17年,财政究竟已经窘迫到何种程度呢?当时大明国库里面的存银仅有七万,崇祯自己的内帑也早就空空如也。要调关

宁军,需要多少军饷呢?崇祯问过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襄回答说需要百万!这一百万两白银如同一座大山压在崇祯头上,没钱,那怎么办呢,想办法凑呗,崇祯知道京师的老百姓已经一贫如洗了,有钱的都是那些当朝大员,皇亲国戚们,崇祯号召他们捐款,结果一个个演戏哭穷,装作清廉的样子,死

活不肯掏钱。时间在一天天流矢,机会也在越来越远离崇祯。最后,崇4祯只凑齐了几十万两白银,连同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的诏命一起发往宁远,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提示:明朝避免亡国的最后一线希望是如何破灭的?教学方法:学生研讨并展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只进行针对

性点评。(四)自主学习:“问鼎中原”的满洲人教师:崇祯帝自缢,历史将机会交到了闯王李自成的手中,那么李自成抓住这个机会了吗?历史最终走向了哪里?观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并汇报,

学生自己补充点评。教师:李自成最终功败垂成,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小结: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段历史吧。崇祯帝的无奈,李自成的不甘,努尔哈赤的努力,皇太极的进取,这些人物,见证着这段明末清初的历史。六、板书设计朝政腐败土地兼并赋税繁重农民起义(李自成)

满洲兴起明朝灭亡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