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

PPT
  • 阅读 7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9 页
  • 大小 10.387 MB
  • 2022-11-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
《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3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6.诗情画意》PPT课件1(1)-七年级美术下册浙人美版.ppt,共(39)页,10.38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73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思考问题:1.中国描绘大自然的作品为什么称为“山水画”,而非“风景画”?2.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画有什么区别?春山积翠图轴(中国画)明代戴进秋山高隐图轴(中国画)明代蓝瑛富春山居图局部1蜀道难行图(中国画)现代萧谦中万山

重叠一江曲(中国画)现代李可染水村图(中国画局部)元代赵孟頫雪图(中国画)宋代马远思考:这种“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手法为中国画意境的渲染起了什么作用?在书画里,一般来说有形的东西都是用墨来画的,黑的也就是有形的,起到造型效果的,是画笔画到的.计白,也就是留白,我们也要让他做有形,起到

造型效果,也要象是画笔画到的一样.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不能只想要有墨的地方,也要考虑到没有墨的地方.要把空出来的白的地方也看成是一幅整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构成部分.古人说:“山水之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八字尽之矣”。包含

两层意思,一要有虚有实;二要“虚者实之”(虚的地方要是没有东西,也要隐含有实的意味)。林间小路(油画)1689霍贝玛(荷兰)焦点透视借笔线条表现了山之浑厚滋润、水之空灵悠远的意境。富春山居图(中国画局部)元代黄公望溪山行旅图(中国画)宋代范宽大气磅礴、沉雄高古全景式构图,“以

大见小”。构图多取局部,“以小见大”。中国山水画不讲究焦点透视,它提倡对表现对象进行“面面观”。取景置物,不固定在一点而是各取最佳角度组成画面。这种方法总结为“三远法”。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中国画)现代李可染"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林泉高致》郭熙(宋)高远平远深远人在画中游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匡庐读书图(中国画青绿山水)1918黄山寿

柳荫摇渡图(中国画水墨山水)现代黄宾虹多变的笔墨表现了中国山水画无限的空间与意境,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的,画家通过笔墨、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形成情景相融,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沁园春·雪(1936年)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

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傅抱石关山月纵5.5米

长9米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迎宾厅江山如此多娇是毛泽东主席一生唯一为绘画作的题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选句)宋代苏轼梅石溪凫图(中国画)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中国画)宋代马远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巫峡秋涛图(中国

画)现代陆俨少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的境界。大自然——画家——山水画是怎样的关系?(自然为师)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非“风景画”,是有其独特

含义的。中国山水画从成熟之日起,就不再把表现客观对象(光、形、色)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而逐渐趋向于对(认识客观世界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表达,体现了东方艺术追求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课后拓展:1.在群中阅读文章《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文章。2.从网络中找到《清明上河图》

,了解作品并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欣赏方法。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6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