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doc,共(4)页,4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7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沟
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
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
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
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分析张骞通西域产生的影响;识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秦汉时期疆域变化图》和《
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当今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导学生以古论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
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2-(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
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及其影响2.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
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教学
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某种方法对某些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某些情况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所以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是有道理的,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
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引出课题——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引出课题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
穿丝绸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此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呢?通过与本课紧密相连的热点问题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二)讲授新课第一篇章丝绸之路——开辟篇1.西域在哪里多媒体
展示西域图,引导学生思考2.根据地图,讲述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视频,设想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险:(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3.多媒体展示招贤令,引出
张骞并作一绍。西汉初期国家实力衰弱,不足以与匈奴抵抗,所以实行的是和亲政策,但是匈奴仍然南下进行掠夺,而且控制了天山以北的小国。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因此,他发布了一张招贤令。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张招贤令,
然后思考: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张骞;联合大月支,夹击匈奴。)4.自学张骞通西域。请同学们从课文63、64页,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成果。-3-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播放《张骞通西域》的视频,结合
教材内容完成图表填写,解决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经过,随后让学生讨论张骞的经历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合作探究,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不同观点。第二篇章丝绸之路——交流篇1.为
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2.分组讨论1)各小组设计本方的商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2)思考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成果经济上:中国运往西方:丝绸、
瓷器、茶叶„„西方运往中国:香料、琉璃、胡椒„„文化上:中国运往西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西方运往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大家想想看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1)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汉朝的兴盛。2)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3)促
成中西方文明互相渗透,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新课标要求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通过识图训练:《丝绸之路路线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流出空白让学生填写,并说一说这些地各自有哪些特产,思考丝绸之
路开通后对这些地区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完成陆上丝绸之路的学习;再通过教师提问,“在马来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瓷器,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出另一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加深学生印象。地图分享《2世纪
左右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文明区域》,让学生分析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生产的发展,丰富东西方人民的生活;连接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与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罗马文明的碰撞交汇,一起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第三篇
章丝绸之路——管理篇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1.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西域)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成果熟悉了西域地理
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互派使节,交往日趋频繁-4-2.自学对西域的管理,在课本65—66页上找找答案。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时间、职责和意义是什么?班超经营西域时间、职责和结果是什么?第四篇章丝绸之路——传承篇1.多媒体展示“新闻速读”及习总书记讲话2.播放“一带一路
”视频3.引导学生思考:4.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计划有什么感想?5.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活动设
计:畅所欲言;出示材料问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在今天的智慧闪光,请同学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谈一谈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今天倡导的战略留下了了哪些文化内涵,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
?(三)课堂小结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总结本课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东西方文明世界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两件大事,一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一件是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三是三位人物:张骞、班超、
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的开通、畅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重点突出丝绸之路和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四)作业布置1.小试牛刀2.课本66页“课后活动”(五)板书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一篇章丝绸
之路——开辟篇第二篇章丝绸之路——交流篇第三篇章丝绸之路——管理篇第四篇章丝绸之路——传承篇